胡主席开先河,望礼宾改革春风吹走官场繁文缛节

2010年04月14日 07:25   来源:人民网   李天扬
    2010年春,吹来礼宾改革春风。

    4月12日,胡锦涛主席访美,这是他今年首次出访。当地时间11时03分,胡主席走下舷梯,同美方官员和中国驻美大使等一一握手,随后乘车离开,整个过程仅持续了5分钟。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在机场,没有出现欢迎队伍和欢迎横幅,这是我国领导人出访礼宾改革的新举措。今后我国领导人出访时,不再组织当地华侨华人、留学生等到机场迎送。

    年纪稍长些的网友可能都会记得,在过往的岁月里,我国在涉外的迎来送往中,仪式是非常隆重的。看过当年《新闻简报》纪录片的人,都难忘那盛大的场面,以及数万人高呼“欢迎、欢迎,热烈欢迎”的声音。1960年出品的《欢迎西哈努克亲王》影片,记录了西哈努克亲王到达北京车站,刘少奇主席和周恩来总理陪同贵宾乘敞蓬汽车去宾馆途中,受到北京40万市民夹道欢迎的壮观景象。即使没看过这些影片的年轻网友,也有机会了解当年的盛景。比如我正在阅读的新书《红旗照相馆》中,就有毛主席欢迎印尼总统访华的新闻照片,可窥一斑。

    如果说在特殊岁月里,我们曾习惯于用盛大的场面来抒发朴素情感、表达政治立场的话。那么,改革开放以来,根据国际惯例和国内实际,我国的礼宾工作越来越务实,进行了一系列重要改革——

    1978年秋天开始,为外宾访华举行欢迎仪式的地点由机场改至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不再组织群众夹道欢迎;

    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领导人出访一般不再举行答谢宴会或答谢招待会;

    1991年开始,我国领导人出访的离、返京送迎仪式从机场改在人民大会堂举行;

    2003年开始,我国领导人出访离、返京不再举行送迎仪式。

    随着此次不再组织当地华侨华人、留学生等到机场迎送的改革,可以说,我国礼宾改革已经相当到位了。这种务实、节俭、不扰民、以人为本的作风,广受好评。

    我之所以不惜篇幅,回顾我国礼宾改革的历程,是想表达这样一个意思:任何改革,只要认准目标,持之以恒,是一定能取得令人满意,甚至是令人惊叹的成效的。

    在此,请容我讲一个我在瑞典亲身经历的小故事——

    2004年春,我被报社派往瑞典受训,学习媒体管理。其中一个项目是在瑞典的报纸见习。我们在《诺绍宾日报》见习。那天,我看到一条线索,瑞典文化部长玛丽塔?厄夫斯科来诺绍宾,与当地一个社区组织的中老年居民交流并演讲。我很有兴趣,便跟随瑞典同行前往采访。让我大为惊讶的是,这位女部长竟然是独自一人从首都斯德哥尔摩坐火车来到诺绍宾,然后独自一人打的到这个居民小区。部长一到,水也没喝一口,就与居民交流。虽然我听不懂瑞典语,却也看得出,居民与部长之间的交流非常融洽、随意。部长在演讲时,居民可以随意打断、插话。活动结束后,部长匆匆接受了我几分钟的采访。因为,她又要独自一人打的去火车站赶火车回首都。堂堂文化部长,来到另一个城市参加活动,当地的媒体都知道,可见不是微服私访。但是,她不带一名随从,当地也没有任何一名官员迎送,没有宴请、没有送礼。她悄悄地来,又悄悄地走,是那样的随意、自然。

    在我国,通常即使是一个乡长、镇长出行,也是前呼后拥。如果是上级领导来到辖区,排场可能更大。老百姓见惯的,是领导驾到,先有警车开道,一路呼啸;后有礼仪小姐两厢站立迎候,至于宴请、送礼,更是必不可少的礼数。

    官场上如此繁文缛节,如此讲究排场,危害甚大。首先,是使“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成为一句空话,破坏了干群关系,破坏了党政干部的整体形象;其次,是大大浪费了纳税人的钱。别的不说,光说公款吃喝,就是一笔糊涂账。有政协委员说,我国一年公款吃喝达数千亿元之巨,对此,人民群众的意见是极大的。

    官场上繁文缛节,非改不可。但是改革的难度不可谓不大。但是,比照一下礼宾改革的历程,就知道,只要下力气改革,只要从上做起,措施到位,持之以恒,就不难取得成效。怕就怕,各级官员把官场的繁文缛节当成一种为官待遇,习以为常、安之若素。

    2010年的春天,吹来了礼宾改革春风。期盼这股清新之风,能吹走官场繁文缛节。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