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新城”:城市发展新里程碑

2010年02月25日 08:15   来源:沈阳日报   孙连宇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如何有效地将城市与农村和谐统一起来,把城乡过渡带建设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当下最值得关注与探讨的课题。沈阳此番“造城”,更注重街道一级的建设,把笼统求大的城市规划进行细分,把点状分布的经济区一个个串联起来,让每个点都有中心,而每个中心又都是服务全局的。这,无疑是城市发展的新里程碑。

    沈阳市将在沈阳经济区5个城际连接带上规划建设13个新城和4个市镇,着力打造大沈阳概念,同时“一核五带”交通网也在紧锣密鼓筹备中,使之成为与中心市区同一标准的现代化城区、次级中心、区域核心,从而实现经济区内外一体化、经济协调发展。

    这一规划令人振奋,不论从城市发展轨迹还是自身经济区位考量,都是极具战略眼光的大手笔。在城市发展的长河中,规划观念的演变过程总是伴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总在求索中不断调整着城市结构(社会、空间)和城市概念,其中既包含着现实的各种需求,也反映了人们对未来城市的想象和期望。

    今年上海世博会就是以城市为主题,展现最新的科技与理念。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如何有效将城市与农村和谐统一起来,把城乡过渡带建设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当下最值得关注与探讨的课题。沈阳此番“造城”规划,无疑给新城市运动带来了春意与希望,相比以往的“卫星城”建设,这一规划更注重街道一级的建设,把笼统求大的城市规划进行细分,把点状分布的经济区一个个串联起来,让每个点都有中心,而每个中心又都是服务全局的。这,无疑是城市发展的新里程碑。

    从历史的角度考量,同样是城市规划,中国经历了从“里坊制”到“街巷制”的演变,现在很多旧城市和旧城区,还依然保存着“街巷制”的形制。它的起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而西方则在中世纪经历了理想城市到田园城市的转变后,从20世纪初更加向功能主义倾斜。而这,同样也是因为经济秩序、社会职能在不断进步。现如今,在“世界是平的”理念驱使下,城市也向扁平化发展,无论是空间结构,还是区位优势,都像一张摊开的煎饼,加果子,加鸡蛋,加香肠……互有助益。

    从现实的角度考量,同心圆扩张还是卫星城发展?是许多城市在进行规划时都在纠结的一个两难问题。所谓“同心圆扩张”是指城市发展围绕中心区向外逐步扩张,越向同心圆外圈,配套越弱;所谓“卫星城发展”是指城市发展在原中心区基础上,在中心区周边设立配套较为齐全的新中心区。既然我们更需要后者,那就必须着力推进基本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形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大城乡、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来平衡区域发展的合理布局。

    经济发展的区域性齐头并进增加了城市竞争,这就需要对每个区位进行定位,要定位好中心城区的功能,然后发挥好它的辐射功能。沈阳周边经过数十年发展,已经拥有雄厚的家底,各自依附着鲜明的产业链,我们应该依据其产业特征,确定发展方向,形成与中心城区发展模式不同但又特点鲜明的区域中心,既有互补,又有相对的独立性,也只有这样,“城市扩张”才是惠及百姓、以民为本的做法。

    当然,为了更好地实现城市规划的目的,我们还要重视下列3个方面:一是资金投入讲求效益。无论是城市保护或开发,都需要有资金来源渠道,过去主要靠政府拨款,现在是多种渠道集资,包括外资、合资、民间资本、贷款等,而且大部分都是有偿的,因此要讲求效益,要形成良性循环。二是人力资源有序流动。从机构设置到选人用人,再到薪酬分配,都力求做到种下梧桐树就有金凤凰,实现人力资源有序流动。三是调动群众积极参与。城市设计虽然要靠地方政府来完成,但只有当地居民人人参与、人人受惠,好的想法才能得以实现,建成之后才能得到关心和爱护。

    目前,基础设施正在建设中,相关配套也在不断完善,在硬件逐步达标的同时,我们还要着眼于软件规划,筑巢引凤。总之,“卫星城”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要在实施的过程中夯实每一个细节,既有创新,又有原则,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