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短命”与权力脱缰之害

2010年02月04日 08:56   来源:中国网   佘宗明
    继“最短命小学”曝光后,福州市台江区多个开盘不足10年的商品房住宅小区都因要给政府规划让路,而面临拆迁威胁,将成为“短命社区”。对此,小区居民质疑不断。(2月3日《武汉晚报》)

    从“最短命小学”到“最短命社区”,对建筑规划的乱象不难窥斑识豹。朝规夕改之下,“拆而复建”造成的资源挥霍、社会浪费,自然令人扼腕叹息。但对建筑“短命”现象的审视,不能止于经济损失上的考量,问题根由权力脱缰,才最堪忧虑。

    建筑规划失范,在城市建设中司空见惯:大到生活区、商业区建设,因不协调被“推倒重来”;小到光缆管道铺设等,动辄会因不合理而遭到“开膛破肚”。在这拆建无序的背后,尽管“拆迁经济”大为增长,但实际上却是社会内耗——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更耗尽人们的期许信任。不仅百姓生活被扰乱,而且人们的纳税钱白白流失。

    时评家盛大林将建筑“短命”的原因,归结为“规划多动症”。的确,规划反复无常,患上“三分钟热血”的毛病,是因为城市设计时眼光短小,没有远虑,腹稿不打就急功冒进,最终缺乏稳定性,让建设“波折回环”。

    但拷问技术层面的症结,只会使建筑“短命”问题流于简单化、表象化。依笔者看,建筑“短命”是“权力多动症”之害的一个缩影,因为权力脱缰带来的政令走失,远不止砖瓦堆砌,更有许多民生决策与社会要务。

    就像在城市规划中草率拍板一样,权力“拍脑袋决策”已是常事,比如对政策改来改去,法规调整不断,哪怕是陷入“钱穆制度陷阱”。决策频频变动,很大程度上就缘于长官意志大行其道,对制度设计颐指气使,以致科学的制定标准沦为了权力的附庸。于是,权力的随意性让政策制订易于迷失方向,“领导意志”如果受限于畸形政绩观,或者片面的“GDP崇拜”而非常多变,像“走马灯”一样,那么政策格局就只能任由摆弄,没有连续性可言。

    要想让决策回归理性正道,对权力设限,完善惩戒机制就迫不容缓。“权力不受约束,必然会被滥用”,是现代政治中的基本逻辑。对于“滥拍板”,如果不能给权力戴上“紧箍咒”,指望它自律只能是奢望。当城市规划权回归到专业人手中,而不是听任掌权者驭使时;当政策制定有民众参与,以合法程序落定时,决策“偏离民意”“背离科学”也就无从谈起。也只有对“越雷池”的权力严加惩责,“权力人格”才会多些健康,少些病态。

    建筑“短命”一再曝光,反思权力脱缰之害正当其时。若不尽早对权力下药,任公帑流失,那“短命”的恐怕不只是小学、社区,而是政策信誉。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