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观察家 > 正文
中经搜索

“论文产业链”背后的学术GDP崇拜(图)

2010年01月08日 07:24   来源:大众日报   朱四倍

    武汉大学副教授沈阳和他的团队进行的买卖论文研究显示,包括非法期刊在内,我国买卖论文已经形成产业,2009年规模达 10亿元。用反剽窃软件查询,2007年的样本数据中,72%的文章是全文抄袭,24%的论文为部分抄袭,只有 4%的文章不存在抄袭。(近日《长江日报》)

    我国买卖论文已经形成产业,并且规模达 10亿元,这让人感到吃惊。“72%的文章是全文抄袭,24%的论文为部分抄袭”的信息告诉我们,与论文买卖一同出现的还有学术道德的沦丧。

    不管论文抄不抄袭都照样发表,既与学术道德失守有关,也与论文功利化有关。当下,学术期刊功利化、商品化现象早已引起了舆论的关注,对发人情稿、关系稿,按版面收取费用等现象进行了批评,认为“刊物、经费和论文,相互运动,形成了权、钱、学之间封闭式的三角贸易。这种学术,很容易丧失社会大众的信任,信任危机,唯此为大。这种不公正、不合理现象倘不加以扭转,真的会出现学将不学的局面。”研究披露 2009年全国论文买卖销售额近10亿为此提供了鲜活的证据。

    就现实来说,抄袭、拼凑的学术泡沫和学术交易泛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低水平重复出版,制造论文垃圾,加上以论文论英雄的学术评价机制,使学者沦为生产论文的机器。论文成了为了写作而写作,学术造假应运而生,助长了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行为的蔓延。有人明确指出,我国每年发表论文十几万篇、专著近万部,但其中90%没有什么创新,只是东抄西凑。如此一来,学术道德就被忽视甚至是被有意遮蔽了。

    2009年全国论文买卖销售额近10亿是学术道德迷失和被“兜售”的必然。对此,我们更应看到学术研究中的“ GDP崇拜”现象——重量不重质,科研被量化成项目的数量多少和经费多少,论文看的也主要是发表的数量。其实,很多知名学者的一生著述并不多。如法国研究体细胞克隆兔的研究组在克隆兔诞生前6年的艰苦工作中,从事基础研究的主要科学家没有发表一篇医学论文。

    近来频频出现抄袭丑闻,学术道德失范从普通教师发展到院士、长江学者身上,学术造假从小人物演变到某大学副校长乃至重点大学某领导身上。如此下去,整个社会将不得不为学术界的堕落和沉沦支付沉重代价。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