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卖论文”是在兜售良知

2010年01月07日 13:02   来源:中国网   舒锋
    武汉大学副教授沈阳和他的团队进行的买卖论文研究显示,包括非法期刊在内,我国买卖论文已经形成产业,2009年规模达10亿元。用反剽窃软件查询,2007年的样本数据中,72%的文章是全文抄袭,24%的论文为部分抄袭,只有4%的文章不存在抄袭。(1月5日《长江日报》)

    我国买卖论文已经形成产业,并且规模达10亿元,是一个让外行惊诧而内行或许不以为然的数字,但是,这并不代表这组数据不足以引起社会的警惕和反思。2007年我国买卖论文“产业”规模约为1.8亿元;到2009年,其规模已膨胀5.5倍,论文买卖的销售额近10亿元。从中不难发现,论文买卖的火暴程度,只是,当论文发展到与市场上的“白菜”一样“论斤”出售时,我们看到的论文还是真正的“论文”——学术心血的结晶吗?

    “72%的文章是全文抄袭,24%的论文为部分抄袭”的信息告诉我们,与论文买卖一同出现的还是学术良知和学术道德的沦丧。换句话说,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学人的立足之本何以与市场上的商品一样被廉价“兜售”?

    当下,学术期刊功利化、商品化现象早已引起了舆论的关注,对发人情稿、关系稿,按版面收取费用等现象进行了批评,认为“学术界加入市场后,刊物、经费和论文,相互运动,形成了权、钱、学之间封闭式的三角贸易。这种学术,很容易丧失社会大众的信任,信任危机,唯此为大。这种不公正、不合理现象倘不加以扭转,真的会出现学将不学的局面”。研究披露2009年全国论文买卖销售额近10亿为此提供了鲜活的证据。  

    就我国现实来说,抄袭、拼凑的学术泡沫和学术交易泛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低水平重复出版,制造论文垃圾,加上以论文论英雄的学术评价机制,使学者沦为生产论文的机器。论文成了为了写作而写作,学术造假应运而生,助长了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行为的蔓延。有人明确指出,我国每年发表论文十几万篇、专著近万部,但其中90%没有什么创新,只是东抄西凑。如此一来,学术道德就被忽视甚至是被有意遮蔽了。

    2009年全国论文买卖销售额近10亿是学术道德迷失和被“兜售”的必然。对此,我们更应看到学术研究中的“GDP崇拜”现象——重量不重质,科研被量化成项目的数量多少和经费多少,论文看的也主要是发表的数量。其实,很多知名学者的一生其实著述并不多。一如法国研究体细胞克隆兔的研究组在克隆兔诞生前6年的艰苦工作中,从事基础研究的主要科学家没有发表一篇医学论文。  

    近来频频出现的抄袭丑闻,在笔者看来,更能印证我国学者学术道德的漠视态度,由此也就导致了学术道德底线的迷失。当学术道德失范从普通教师发展到院士、长江学者身上的时候,当学术造假从小人物演变到某大学副校长乃至重点大学某领导身上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整个社会不得不为学术界的堕落和沉沦支付沉重的信任下降的代价。研究披露2009年全国论文买卖销售额近10亿就是无情的嘲弄。  

    购买别人包办的论文用来作为自己的学术成果,这种不诚信行为严重违背了基本学术品格,当为人所不齿;而买卖论文的经营者明显属于不正当获利,也违背了基本商业伦理,为学术不端行为推波助澜,共同污染了学术环境。在学术失范的困境中,学者们不是通过正当途径来获得认可,而是通过学术腐败来达到目的,最终导致了学术共同体底线的倒退和学术良心的瓦解,在这样的前提下,学术底线的迷失似乎成为必然。

    因此,警惕兜售学术“良知”下的“买卖论文成产业链”就不是一个多余的课题。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