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减排亟待考虑两问题

2009年12月27日 07:11   来源:沈阳日报   
    据《新华日报》,樊纲认为,二氧化碳的排放不造成当地的污染,但却因为积累在大气层里,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因此,它是一种全球性的“公共负产品”,实行碳减排,是一种对全球、对人类产生影响的行为,是在提供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品。因此,我们必须要讨论那些与责任、义务在各国之间如何合理分配的问题。

    中国是低收入水平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碳排放”史还很短,人均历史排放量比起发达国家还很小。在造成全球变暖的大气层中,过去几百年积存起来的二氧化碳,90%都是在中国开始发展之前由发达国家排放的,中国的减排责任不大。中国作为一个正在高速发展的国家,已经对全球的碳减排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现在亟待考虑的问题:一是如何在新的约束条件下确保经济的发展,承担起应有的义务;二是更好地利用低碳经济的新市场、新机遇,促进中国自身发展,实现“低碳发展”。

    科学地构建和谐信用秩序

    李桂花在《解放日报》撰文认为,信用是经济理性和经济增长的体现,也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准确发挥政府作用,积极构建和谐的信用秩序。一要着力解决竞争主体的平等地位问题。最关键的是必须破除垄断,使企业能在统一的市场内展开竞争与合作。二是政府信用应严格用来辅助市场。重要的是不走“两个极端”,即以效率为名强行干预市场资源配置;官商勾结一味鼓吹经济放任。市场经济的运行需要产权等制度为基础,政府的克制和良好信用是制度实施的保障。同时,政府的行政控制力和信用提升,应更多地体现在社会保障体系、公共医疗和教育体系、居民收入分配等领域的建设中。三要下大力气改变政绩考核的评价标准。形成推崇社会建设和公正公平作为的考评体系,有助于界定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寻找到合适的替代GDP指标考核指标或考核措施,对于我国经济的科学发展非常重要。同时,形成更为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的过程本身就是经济体信用发展和循环累积增长的过程。

    经济学家为何经常挨骂

    俞宪忠在2009年第4期《经济学家茶座》上说,当前,经济学家不再像过去那样令人敬重,而是经常受到社会各界的责难和质疑。其原因在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着很多可能的变迁路径,而经济学本身也存在着多种转型发展路径。问题的复杂性和答案的多样性相交织,使得经济学家的理论见解很难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和公众需求,自然就会引发思维撞击或观念摩擦。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