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有媒体报道称,家电产品机身上贴着的“中国能效标识”存在水分,一些企业为分一杯羹,不惜在能效标志上造假。“虚标能效等级”已成为家电行业的潜规则。随后,记者采访发现,家电行业普遍存在技术参数虚标问题,除虚标能效等级外,噪音、容积、冷冻能力、耗电量等指标也成为部分家电企业“吸金”的假面具。(《新京报》1月19日)
家电业内可以被“涂脂抹粉”的,不仅仅是能效标志:譬如噪音、冷冻能力、耗电量,甚至去除异味、消灭病菌等功能承诺,都可能是“逗你玩”。有业内人士说,家电这个行业是一个“烂透”的行业,是一个完全没有实话的行业,可以说讲假话比讲真话还滋润。这话虽不动听,但它就是我们消费市场的实情。
就譬如在家电行业的“潜规则”中,公众也希望是“好事者”妒忌使然,然而诸多迹象表明,起码家电虚标的潜规则是触目惊心的:譬如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能效标识管理中心主任王若红在接受《环球企业家》采访时就表示,“‘能效管理办法’只是一纸文件,是没法遏制能效虚标问题的”;再譬如,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近日在官网上发布了2011年第四季度对部分日用消费品的抽查结果的公告——其中电饭煲和电磁炉的合格率仅为七八成;先科、新飞、英基、富士宝、欧科、格兰仕的电磁炉均被曝出热效率不合格,新飞的电饭煲则被查出输入功率和电流不合格。
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你买的标称42英寸的彩电,可能并不名副其实;你买的容量6公斤的洗衣机,实际可能是5.5公斤;买的200立升的冰箱,能有190立升就不错了……弄虚作假到这地步,就差明目张胆拦路打劫了。商家逐利,自古而然。但这样一个“烂透”的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为何如此冠冕堂皇且恶劣嚣张?
事实再次证明,在牛栏关猫的监管机制下,和商家谈道德或责任,显然是对牛弹琴。公众不禁要问:一者,技术监管部门在哪里?行业准入标准与标志监管分属不同职能部门,为什么眼瞅着评估体系成为“忽悠帮手”?二者,市场监督部门在哪里?买鱼买肉还能找个“公平秤”,那诸多工商监督部门,为何在基本尺寸、容积等无技术含量的造假行为上长期不作为?三者,行业自律组织在哪里?眼瞅着一干企业无论大小不约而同地走上坑蒙拐骗的“不归路”,这真是家电业急功近利后想要的最终归宿?也许,问题的最后,还是缺乏国家层面的高规格执法监督,地方性的执法又在利益纠结中化为“绕指柔”。
家电虚标潜规则是怎么“烂透”的?在这个问题的另一面,一定能寻到消费者基本权益的沦陷之路。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