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产品短缺制约资本市场服务国民经济大局

2012年01月06日 06:58   来源:中国证券报   
    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应服务于国民经济这个大局。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刻阐述了明年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任务,即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牢牢把握加快改革创新这一强大动力;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因此,资本市场的发展应紧紧围绕上述四项任务。

    但是,金融产品短缺制约了资本市场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主要体现在:

    首先,金融产品短缺不利于扩大内需。从增量看,目前银行体系是扩大内需的主要力量,住房、汽车、信用卡成为个人贷款消费的主要方向。2011年中期数据显示,个人贷款占贷款总额已达24%,企业贷款投向中也有约20%投向消费行业。相较而言,2011年7011亿元股票融资中仅9.3%投向消费行业,28582亿元信用债融资中仅3%投向消费行业,资本市场对扩大内需的作用偏弱。从存量看,相对于海外资本市场,当前国内著名的消费品牌在A股上市数量仍然很少,代表现代新兴消费的电子商务、品牌服饰、文艺娱乐等领域的公司大多在海外上市,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概念股中有32%为消费型企业。

    其次,金融产品短缺不能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相对于虚拟经济而言,实体经济的发展更需要金融产品提供融资和分散风险的功能。2011年,融资难,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突出问题。这其中,金融产品短缺是根本因素之一。例如,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缺乏影响公租房建设进程;并购基金等并购重组融资产品的缺乏导致钢铁、煤炭、水泥等近几年产量集中度仍维持在30%(CR5)、20%(CR4)和20%(CR10)的水平,资源达不到有效配置;资产证券化产品的缺乏导致10万多亿地方债的风险大部分积累在银行体系;高收益债券的缺乏导致温州等地民间借贷风险频发。

    衍生期货市场尚无法有效分散企业经营风险。除金属期货外,其它期货品种的成交和持仓规模仍较小,不足以承担风险对冲的工具,如我国能源期货在2011年的成交量仅相当于美国能源期货市场的千分之五。从参与范围来看,目前期货市场企业法人开户数占总开户数的比例不足5%,通过期货市场分散风险和套期保值的企业十分有限。

    第三,金融产品短缺难以推动企业创新。资本市场应当提供全系列的融资产品为企业生命周期中不同阶段提供融资服务,如天使投资、风险投资、PE投资、上市融资、过桥融资、债务工具、并购基金等等。以谷歌公司为例,1998年10万美元的天使投资支持谷歌在车库内建立第一个数据中心;1999年在25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下谷歌建立了完善的公司研发管理体系和董事会制度;2004年谷歌在纳斯达克市场IPO,募集资金230亿美元。可见,完整的金融产品体系是支持企业创新的根本。

    我国资本市场仍缺少推动企业创新的多层次产品体系。2011年,我国中小板和创业板融资规模2275亿,但VC投资规模只有600亿,其中初创期、扩张期和成熟期投资规模分别占8%、60%和29%,相互之间严重不平衡。2011年美国纳斯达克市场融资规模133亿美元,但VC投资却高达123亿,其中初创期、扩张期和成熟期的规模分别占到32%、39%和29%,相互之间比较均衡,能够满足企业不同阶段的创新需求。

    第四,金融产品短缺无法发挥改善民生的作用。资本市场主要通过财富效应来增加财产性收入,稳定消费预期从而改善民生。当前我国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主要集中于房地产和存款,分别占51%和32%,配置于股票、债券、保险产品仅为13%。而美国居民资产配置比较均衡,股票、不动产和保险养老金配置比例分别为30%、28%和23%,其他20%配置于存款和债券。

    居民财产配置差异反映了我国金融产品短缺的现状。我国债券产品中居民可投资的比例不到2%;股票分红制度不完善和基于股票分红的产品较少,居民难以通过股票市场获得稳定收益,A股市场近十年平均分红率为24%,但股息率仅为2%左右;共同基金产品缺少绝对收益产品,无法满足居民多样化财富管理需求,而美国对冲基金规模在2011年达到2万亿美元,已经回到金融危机前水平。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