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企集体涨价为何引来一片质疑?

2011年12月30日 08:10   来源:红网   禹海君
    从明年1月1日起,市场上销售的液态奶将陆续集体提价。记者昨天从北京众多超市卖场证实,已经收到伊利、蒙牛、三元书面或口头提价通知,三元入户牛奶也加入提价行列。通知单上给出的调价理由是“用工成本和物流费用增加及部分原辅材料价格居高不下等,给我们的经营造成了困难”。(12月29日《京华时报》)
    
    蒙牛“致癌门”仍未褪去,当此风口浪尖之际,国内乳企却颇为默契地选择集体涨价,不可避免地要引来消费者的质疑。比如,有网友说,“快倒闭吧,还提什么价呢”、“不是有致癌物吗,不提价估计都没人买了”、“蒙牛,即使你不涨价,我也不会买你了”。
    
    公众质疑的另一焦点就是涨价行为是否有违法的嫌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单方面涨价或者多个企业集体涨价其实是很正常的市场行为,只要其涨价行为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比如挟垄断优势恶意抬高价格。但是,今年上半年我国淘汰了一部分中小型乳企,这就给三大乳企提供了市场垄断地位,其涨价行为不得不让人产生怀疑。
    
    此外,让人觉得可笑的是,三大乳企在给自己寻找涨价理由时,竟然使上了欺骗的伎俩。他们的涨价理由是“奶源、包装材料一直在涨,用工成本、物流成本也上升得厉害”,可是,据乳业专家王丁棉介绍,近期以来,奶源涨幅并不大,白糖、乳清粉、包装等原材料在降价,唯有人力成本和物流成本提升符合现实情况。
    
    三大乳企在寻找涨价理由时为何要故意歪曲事实?其意图或许就在于转嫁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压力。一方面,由于国内乳业负面新闻不断,企业需要花大力气消除影响,这需要付出大量的成本;另一方面,面对国外乳企“咄咄逼人”的竞争,以及要实现企业自身设定的经营目标,涨价无疑就成了不二选择。
    
    乳企想赚钱固然无可非议,然而,无视消费者对乳制品质量的担忧和怀疑,自顾自地炮制涨价理由,注定是要引来质疑和谩骂的,最终只能是使自身形象陷入更加丑化的境地。而若真存在价格操纵,恐怕还将招来天价罚单,得不偿失。根本上,乳企还需要在质量上多较真,只有让消费者觉得物有所值,提价才不至于惹来质疑。

(责任编辑:王雅洁)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