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经济眼 > 正文
中经搜索

问题奶怎么没完没了了

2011年12月27日 07:40   来源:齐鲁晚报   

  据报道,一批次蒙牛纯牛奶被查出强致癌物了。很早就有个无奈的说法:“中国人在食品中完成了科学扫盲”。果然,“黄曲霉毒素M1”这种普通人可能闻所未闻的名词,就又是以这种令人尴尬的方式走入了百姓的视野。

  三鹿事件的爆发,使国内乳制品行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寒冬”,其造成的创伤至今尚未完全平复。而随后接二连三发生的“特仑苏OMP”、“性早熟”、“中国乳业标准被大企业绑架”等事件,更是令国产乳制品广受质疑。而此次蒙牛“致癌门”无疑会雪上加霜,不仅会给涉事企业带来新的信任危机,甚至会对整个乳制品行业乃至食品行业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据说,黄曲霉毒素M1超标的问题产品“都还没销售出去”。这当然是不幸中的万幸,否则,谁知道有多少消费者将稀里糊涂被戕害而不自知!可是,有一些问题却还是不得不问:产品中的黄曲霉毒素M1到底是从何而来?到底是哪个生产环节出了问题?此次问题是由质检部门发现的,蒙牛自身的检测为何形同虚设?如果上述问题得不到解答,消费者就有理由怀疑蒙牛道歉的诚意和把好质量关的决心。

  这种“问题奶”,怎么就没完没了了呢?中国有句古训: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本以为一而再、再而三出现严重问题之后,中国的乳制品企业都能痛定思痛、浴火重生,把质量和诚信放在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高度予以重视。可万万没有想到,在相关企业信誓旦旦的“保证”和“承诺”声中,“黄曲霉毒素M1”这种神秘的物质却无情地跳出来给了消费者当头一棒。消费国产乳制品,竟然成了令人胆战心惊的“大冒险”。消费者在承受了一次次的伤害后,还有多少宽容可以付出?

  要想让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仅要靠自律,更要依靠完善的外部监督和严厉的问责制度。蒙牛“致癌门”再次敲响了食品安全警钟。市场不相信眼泪,更不需要同情和怜悯,只有依靠严格的法律制度,让违规者付出最沉重的代价,才是对老百姓最好的保护、才是对行业最好的呵护。

(责任编辑:武晓娟)

闂備礁鎲$敮鎺懳涢弮鍫燁棅闁冲搫鎳庣粈鍡涙偨椤栵絽鏋ょ紒鎰舵嫹
延伸阅读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