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实体经济摆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笔者认为,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应突出强化楼市调控,避免楼市成为实体经济的“吸血鬼”。
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有的人不生产产品、不付出劳动,只凭着手中的资金,就能通过高利贷轻松获利40%以上,或者买栋房子坐等30%的升值空间,这些所谓“财富增值”的神话,一度在国内不少地方上演。资本“暴利”的光环曾经使勤勤恳恳做实业者黯然失色,疯狂的民间借贷和暴利的房地产“盛宴”带来的恶果,是实体经济的极度“失血”。
在复杂的经济形势面前,中央的这一决策可谓对症下药。当前,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大经济体敲响了警钟。一些制造了“经济繁荣”泡沫的发达国家开始转而重振实业,而德国在陷入泥潭的欧洲债务危机中独善其身,秘诀就是其一如既往地重视实业。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金融工具可以让实业如虎添翼,然而一旦过度,也可能带来洪水滔天的危害。
眼下,发展实体经济更需要的是行动。15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第九届《财经》年会上也表示,将进一步精确“实体经济”的概念,通过金融市场的实际活动,使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在笔者看来,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同时,要特别警惕贷款向民间借贷和房地产行业的曲线流向。因为,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房地产一度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带动全国房价出现报复性反弹。这一担忧并非空穴来风,面对2012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一位开发商就曾直言:“定向发往一个制造企业的信贷资金,在经过多次往返后,谁也无法掌握它的去处,房地产业显然会成为最有可能吸纳大笔资金的领域。”
房地产强大的“抽血”功能,并非开发商一厢情愿的妄语。然而,饱受各种复杂形势挑战的中国经济,已经经不起房地产的再次膨胀。报道显示,即便在今年最严厉的宏观调控之下,房地产的毛利润仍然有增无减。来自观点地产的统计显示,今年入选30强的地产企业年的平均毛利为42.73%,较2010年的38.26%提升4.47%;平均净利率为28.91%,较2010年更是大幅提升8.42%。
客观来讲,房地产开发也是实体经济的一部分,但房地产的投资投机需求所带来的“抽血”效应,已经严重挤压了制造业的生存空间,使得房地产市场看起来更像是一个资本的“黑洞”。比如,以制造业起家的温州经济,如今一脚陷进了民间借贷的泥沼,一脚踏进了房地产的泡沫,实体经济已经奄奄一息。而民间借贷的最终指向,往往也还是房地产。由此可见,如果不铲除房地产的暴利性和投机性,中国制造业将难以起死回生,中国经济振兴将难以回归正道。
当然,房地产的畸形膨胀离不开整体经济环境和赌徒式的投机温床,因此,不能简单地将房地产当做经济结构调整的敌人,那种认为仅靠打击房地产便能拯救中国经济的想法,显然也是行不通的。事实上,只有当经济结构逐渐转型,房地产成为一个利润回报合理的正常产业时,两者之间才能相得益彰。
笔者认为,要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发展实体经济的要求,在2012年必须继续坚持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继续挤压房地产的暴利空间。同时,有待各级政府部门落实相关配套,让各类制造业能够从银行借到钱,从市场赚到钱,缩小制造业和房地产之间的行业差距。如此才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升温,有利于房地产的健康发展,有利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