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常委会劳动合同法执法检查报告显示,劳务派遣在部分单位被滥用,派遣工合法权益被损害问题突出。“据全国总工会对10多个省份的调查结果推算,全国劳务派遣工不少于2000万。一些行业和用工单位已经把劳务派遣作为主要的用工方式,个别单位甚至达到了90%。”在近期全国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劳动合同法实施情况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周玉清介绍。此前,国际知名奢侈品牌古驰(Gucci)因涉嫌“加班黑幕”及“虐待员工”遭遇调查,劳务派遣也成了厂方逃避责任的挡箭牌。(11月29日《人民日报》)
众所周知,劳务派遣工同工不同酬、不予参加社保、维权渠道不畅问题突出严重侵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这种严重的侵权行为理应受到严厉查处。然而,劳动者屡屡受害,侵权者却逍遥法外。为何如此呢?《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劳务派遣一般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但现实是包括金融、邮政、电信、电力、石油等中央大型国企中,劳务派遣工也占相当大的比例,不少大中型国有企业生产一线岗位大量使用劳务派遣工,个别单位劳务派遣工甚至达到了90%。究其原因是,《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将《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岗位的限制性规定几乎全部取消了。
劳务派遣本应只适用于临时性不超过6个月的岗位,非主营业务岗位,以及临时顶岗的岗位,且同一劳务派遣岗位连续工作超过24个月,不得使用劳务派遣形式等。《劳动合同法》已经将劳务派遣严格限制在临时性、辅助性、季节性岗位上,和常规用工形式区别开。但是,《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删繁就简,对劳务派遣岗位的限制性规定几乎全部取消。因此,劳务派遣这种补充用工形式,在相当一部分用工单位变成了常规用工形式。加之对违法用工缺乏可操作的处罚规定,于是,劳务派遣“猖獗”,劳动者屡屡受到伤害,却找不到说理的地方。
劳务派遣乱象丛生是法律酿造的苦酒。当侵害劳动者权益的劳务派遣缺乏法律的关注时,当劳务派遣成为政府“赞赏”、肯定和鼓励时,劳务派遣工的权益那就会被肆意践踏。劳务派遣乱象丛生确为企业所为,企业黑心是劳务派遣乱象丛生的根源,但是劳务派遣受法律保护时,谁又能把责任都推给企业呢?没有法律对劳务派遣的支持,企业敢肆无忌惮地侵害劳务派遣工的合法权益吗?因此,要遏制劳务派遣乱象丛生,就必须从法律上给劳务派遣带上“紧箍咒”,即修订《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再是,劳动监管部门要以人为本严查严惩侵害劳动者权益的违法行为。法律和政府有权利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任何侵害,绝不能让劳务派遣成为企业的“免责金牌”。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