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宣布全年保障房1000万套开工计划已经实现的同时,住建部副部长齐骥在昨日接受媒体采访时首次承认,其中存在约1/3的“挖坑待建”情况。为此住建部已经下发通知,要求此类房屋年底前务必完成地基结构的施工。(11月11日《中国经济网》)
地方政府对拆房子、造房子的热情是有目共睹的,不少地方拆房子还拆出了人命,而造出来的房子却越来越让人望房兴叹,繁荣的房地产市场不仅没有带来居有其屋的幸福感,反而成了民生之痛。如果说各级地方政府对此也有难言苦衷的话,那么,今年3月,国务院提出2011年我国要新建10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无疑是缓解地方政府压力的良机。然而,同样是关于造房子的事,地方政府的表现与开发商品房相比,简直是判若两人。
今年一季度全国保障性住房开工率为10.8%,随后地方政府在监管层重压之下开工率终于在三季度实现猛增,而这个“猛增”也仅仅是开工率,摆了一个“挖坑待建”的POSE。这与曾经赶在“新拆迁条例”出台前的强行拆迁来对比,地方政府对保障房建设的态度就显得兴趣索然。
在地方政府这种一热一冷的态度中,不难看出他们的追求目标,而政府部门的追求目标,应该属于施政宗旨,最终体现在他们的政绩里。当“为人民服务”还高挂在官场“庙堂”之上的背景下,谋民生之福祉当然是政绩的主体。但是,当他们热衷于越位参与的房地产市场,弄得百姓怨声载道的时候,国务院送他们一个为人民谋福利的机会,他们却一点也没有兴趣。国务院3月份提出的2011年我国要新建10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到三季度才勉强“挖坑待建”,而且是在监管层重压之下作出的开工样子。可见,民生福祉是在地方政府所追求的政绩的旮旯里。
一个对解决民生问题漫不经心的政府,一个把民生的福祉束之高阁的政府,已经严重背离了政府的属性。虽然是关于保障房建设的问题,其实可以用来解释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来源。假如把当前产生的许多社会问题看作转型时期的过失,看作地方政府对市场经济缺乏成熟的驾驭手段,那么,对于国务院为了弥补房地产市场带来的民生之痛,缓解住房市场化带来的住房难压力,出台的保障房建设政策,地方政府就应该借此东风,做个“顺水人情”,何乐而不为呢?
然而,某些地方政府的角色早已错位了,他们已经不是平衡社会竞争的裁判员,而是参与竞争并稳操胜券的运动员。当房地产市场成了利益博弈的赌场,权力便参与了下注,在赢得盆满钵溢的喜悦中名利双收。尽管潜规则下的权力寻租是官员落马后的话题,但促进GDP增长的业绩是劳苦功高的。所以,寻找来钱的项目,就是书写官员政绩的最佳捷径。
而保障房是什么呢?是既不来钱还可能贴钱的“买卖”,这碟毫无油水的菜,让习惯于卖地、强拆的地方政府难以下咽。哪怕弱势群体正嗷嗷待哺,父母官们却无动于衷。那么,所谓的官员政绩,到底还包含了多少“为人民服务”的成分?更需要追问的是,当前存在的许多社会问题中,到底有多少是暂时无法解决的客观难题,还有多少是政府部门不作为的故意?
保障房建设就像一块试金石,试出了人民利益在这些地方政府心目中的地位,这让本来就遭社会诟病的官员政绩观更加与人民利益相悖。人民政府对有关人民切身利益的保障房建设如此冷漠,还遑论什么执政为民?这样的官员政绩与老百姓还有什么关系?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王国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