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毛门” 事件还需要反思什么

2011年10月30日 10:01   来源:中国网   吴帅
    专业不足只是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在介入这样的报道时,媒体更缺少的是沟通的耐心与技巧。

    昨日,备受社会关注的“八毛门”患儿在武汉康复出院。武汉同济医院方面表示,目前小强饮食正常,术后体重比入院时增长1公斤,已经正常进食9天,一个月后将回医院复诊。而昨日,当事人家长陈刚也发表了书面道歉信,承认深圳儿童医院此前诊断正确,向儿童医院医生护士说“对不起,请原谅”。儿童医院当事医生认为,最需要反思的是媒体。(10月29日《广州日报》)

    毫无疑问,鉴于这一事件带来的恶劣影响,这种致歉是必要的。另外,笔者注意到,已经开始有媒体就此事件向读者道歉,并做了一定的反思。这家媒体认为,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审慎的专业精神,才能使媒体在进行一些专业领域的报道时,更好地发挥监督功能,强化媒体的公信力。信息越纷繁复杂,新闻作为公众了解客观世界的桥梁作用就越为明显。在传播手段多样化、高速化的今天,尤应警惕“失真信息多米诺效应”与“不当舆论道德审判”。

    作为一名长期观察与评论医疗现象人士,我认为,专业不足只是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在介入这样的报道时,媒体更缺少的是沟通的耐心与技巧。

    前不久,在新加坡一家媒体上,一名读者投书抱怨,称自己是一个患有骨髓病痛的72岁病患,预约了一年仍未见到相关的主治医生。针对这样的报道与批评,除了有读者为之打抱不平。被批评的医院先后两次在媒体评论版面专门发文,公开解释问题为什么会发生。对这一话题的连续追踪持续了26天时间之长,在有问有答的对话中,问题得到了妥善的解决。相反,在8毛钱的事件中,医患双方始终是各说各话,患者不愿意面对医院,医院也不愿意与患者进行直接的交流,双方始终是在有敌意的舆论环境中发言的。

    这可能并非一种偶然。再举一个例子,在讨论中文学习重要性话题上,这家报纸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曾连续发文进行评论,请不同的人士就此发表意见,令话题得到了深入的讨论。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无论是报道还是评论,我们本国的媒体实在太缺少沟通的耐心与技巧。对这类负面医疗事件的报道,时常是习惯于,急匆匆的对事件进行盖棺论定的定性,急匆匆的进行批评与抨击,根本没有提供反思与交流的功能。

    过于功利的追求这种速度,会让评论很难做到严谨深入,也极为容易出现差错,混淆黑白真相。以“八毛门”事件为例,媒体记者在进行报道时,如果多花些时间采访一些权威机构或者专家,多与涉事医院进行耐心的沟通与交流,而不是单单听患者家属的一面之词,可能就不至于犯下这种八毛钱治愈的错误。如果评论能够淡化时效,改变那种一锤定音的风气,多一些连续性的讨论与交流,就可以减少这种错误的发生。毕竟,错误的印象一旦造成,再要挽回,就得花数倍的力气。

    对媒体而言,如果说不急于盖棺论定是一种美德,那么,进行平等而耐心的交流是非常必要的。愿意开设时评版面的媒体越来越多,但能够提供严谨批评的评论却并不多,希望这种评论风气会因此事件得到改善。前提是,我们愿意进行反思。

(责任编辑:武晓娟)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