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一家无软件企业资质证书、无缴纳社保资金记录、无缴纳营业税记录、无办公地点、无联系方式的“五无”公司,屡次中标政府采购项目。海口市政府采购中心主任蔡东海称屡次中标为商业机密,并且面对记者提出的多次疑问时表示“要将记者关在会议室监控起来。”(《京华时报》10月10日)
有道是“人不可貌相”,政府采购招标这事儿同样也不能简单的“以貌取人”。具体而言,政府采购招标当然需要考察投标企业的资质,但是,假如对于企业资质的认证和考察,完全成了“唯大是举”或是“以大为美”,只有规模庞大,实力强劲的知名企业才能入围政府采购,而其余中小型企业则只有靠边站的分,如此采购招标机制,其实并不公平。而现实中,政府采购更多青睐大企业,甚至非洋货不买的情形,的确相当普遍,也饱受诟病。
从这个角度来看,政府采购招标,其实不应设置任何的门户之间,而应当一碗水端平,并以厂家的供货能力,商品的质量以及性价比作为统一的判断标尺,只要中小企业具备相应的资质,相应产品的质量也同样过硬,甚至在价格上相比名企和外企还有优势,这样的中小企业中标政府采购,其实更应当之无愧。
不过,政府采购固然不应崇洋媚外,也不应患上名企崇拜症,但“空壳公司”屡屡中标政府采购,与其说是政府采购向其本位的回归,毋宁说是步入了更危险的歧路。以报道中的这家公司为例,无软件企业资质证书、无缴纳社保资金记录、无缴纳营业税记录、无办公地点、无联系方式,这样一家“五无”公司,居然可以过五关斩六将的通过严苛的政府采购招标程序,并最终成为胜出的中标者。“空壳公司”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又有何魅力让政府采购招标心甘情愿的拜倒在其石榴裙下,的确令人匪夷所思。
当然,有道是“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对于这家空壳公司而言,当然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之所以“五无”公司仍然敢于投标,而且还神奇的中标,诚如海口市政府采购中心主任所言,这背后自然也有人家的“商业机密”。那么,究竟是怎样的“商业机密”,成就了“空壳公司”在政府采购招标中的胜出呢?
一位曾经参与过政府采购竞标的企业负责人透露,有些地方政府采购竞标,比的不是价格、不是质量,而是关系,这些潜规则,大家都心知肚明。于是,既然政府采购招标只是形式上的公开,实则仍然是暗箱操作甚至是权力在自说自话,尤其是当政府采购招标关系到重大的利益,一旦形成合谋,更可以形成巨大的寻租空间。相比按照采购招标程序办事,劳神费力的去寻觅考察最佳供应商,弄个“空壳公司”,肥水不流外人田,倒不失为省时省力的双赢之举。而如此招标,其实注定了不会按照规则和常理出牌,而必定会成为权力钦定的“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不难设想,早有内线的“空壳公司”,其实早已打通了采购招标的关节,一路有权力护送,“空壳公司”屡屡中标政府采购招标,也就并不意外了。而面对记者的采访,政府采购中心主任的回应从“不知道,时间久,想不起来了”到“政府采购的就是正确的”,再到“要将记者关在会议室监控起来”,连有关政府采购的采访都要受到权力的威胁,采购招标本身能有多透明,又会有多少权力盘根错节于其中,更是可想而知。
一言以蔽之,“空壳公司中标政府采购”的背后,与其说是有什么奇思妙想的“商业机密”,毋宁说是充斥着不足为外人道也“权力猫腻”。(吴江)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