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经济眼 > 正文
中经搜索

油价下降会是“民生减负”的开始吗?

2011年10月10日 07:06   来源:红网   王子明

  国家发改委8日宣布,从9日零时起下调成品油最高零售价格,汽柴油均下调300元/吨,大约每升分别降0.22元、0.26元。中新网能源频道综合各方信息发现,此次调价为发改委16个月以来首次下调成品油价格,调整后的全国各地油价重回“7”时代。(10月9日 中新网 )

  油价终于降了!这是16个月来,国内成品油价首次下降。长假之后第一天由国家发改委宣布此消息,无疑振奋人心。每升只降了两毛多,但足以让车主们充满期待——能不能再降点,再降点。

  其实,充满期待的又何止是有车人士。近几年来,但凡油价调整,第二天的早餐摊上,大抵都能听到这样的闲谈:油价又涨了。之后便是一声叹息。这些年,我们看着它接连“破6” “破7”,而它影响到的,绝不仅仅是车市冷热,最主要的,便是整个物流成本的上升——票价、菜价的飙升,便与之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如今的高CPI下,人们急盼着油价下降能成为一个切口,为民生减减负。

  然而,期盼似乎只能是一厢情愿,因为,油价的调整如今是看国际油价的脸色,而这也是“市场化改革”的趋势。只是,我们最不愿看到的,就是眼看着国际油价降啊降,国内油价却淡定自若,于是“涨多跌少”“涨快跌慢”成了目前油价调整机制的诟病之处。对此,前天发改委也做了回应,不存在这个现象,公众有误解。可是有“好事者”很快梳理出来:这七年来,总共调了24次,降价只有7回。

  油价怎么个定法,或许是个专业问题,但不能总是“跟他讲接轨,他给你讲国情;跟他讲国情,他给你讲接轨”,反正,涨价总有理——这次,发改委好不容易替石油巨头们挡了过去,紧接着又传来丑闻:中石化河北分公司被内部人士爆出,印500盒名片花了13万——又一个“天价”阴影笼罩在中石化头上。这回,恐怕发改委都挂不住面子,真是恨铁不成钢啊!

  但反正我们是看出来了,油价是涨是降,恐怕不完全是个市场行情问题——你说成本太高,老是亏损,那怎么还做这种败家的事情?!既如此,不如就索性暂不提接轨,多讲讲国情——这回发改委降油价,不也提了个很让人暖心的理由么:“降低社会运行成本、缓解价格总水平上涨压力!”

  没错,物价上涨便是当下的一个大国情,既然想到了,那烦请就更大方一些,更顾全大局一些。如果有可能,有更大的空间,能不能再降一点?

  牵一发而动全身,油价调整必然会引起一串连锁反应,我们盼着油价下降,更盼着油价下降能成为减轻民生负担的肇始与开端,盼着因高油价而飞涨的票价、菜价能反应灵敏,快快地降下去。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