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实业精神遇冷折射经济转型隐忧

2011年10月06日 07:08   来源:红网   肖亚洲

  温州,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试验田、晴雨表和风向标。自从温州在改革中出了名,就是非不断,争论不停,从二十世纪一直争论到二十一世纪。从“八大王高调平反”,到姓“资”姓“社”大讨论,到“温州模式领骚全国”,到“怒其不争的GDP总值”,再到“时待复苏”,温州的发展历史充满传奇色彩。眼下,温州又到了一个负面新闻新闻密集的时期,先是楼市炒作进入“最后的疯狂”,继而出现全民参与放贷乱象,接着是大量中小企业倒闭,而近期是温州民企老板因资金链断裂而群体性逃贷跑路。

  过去,每每历经争议和责难之后,温州总是迎来一个匪夷所思的嬗变。而近日有报道尖锐地指出,温州商人的可贵品质正在淡去,投机逐取暴利使得温州商人偏离了赖于发家的实体经济,转而投资房地产等暴利行业。这自然是远比某一具体经济问题严重得多的话题。现代经济中,企业家在实业和其他投资中转换无可厚非,但当这种从主业到房地产,从实业到投机的转移成为一种集体行为,进而成为一种“温州气候”,则无疑释放了一个危险的信号。靠制造业起家的温州,当资本迷恋于炒楼炒钱,还有谁会专注于实业呢?

  传统上,温州人相信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一般不大涉足虚拟市场而崇尚实业投资。正因如此,才有“温州老板”一说。温州人喜欢当“老板”,视投机取巧为“不务正业”。是实业让温州富裕、发展、繁荣起来,实业也是温州的骄傲和优势。其实温州人未必不懂得,实业是经济的根本,房地产和金融的繁荣必须建立在实业的繁荣之上,温州的经济的转型升级只能靠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只能靠实体经济的再造而非资产领域的虚假繁荣。

  而目前在温州,商业精神正取而代之工业精神。前者以利益最大化为唯一目标,后者以做出什么成就为傲,即便当时零售一个打火机利润只有一角,一枚纽扣的利润只有几厘钱,温州人也要把它们卖到全世界。而当靠主业积累下来的资本与实体经济渐行渐远,并且一股脑地投入资本市场以及楼市时,危机就已经潜伏了。

  以打火机企业为例,2001年时温州拥有近4000余家打火机企业,占据了全球金属打火机80%的市场份额,而十年后保留下来的企业却已经不足100家。而在这百十家企业中,只有30余家企业的老板在专心经营。在暴利的诱导之下,更多的温州人开始迷恋上房地产游戏,甚至不惜铤而走险借助高利贷。温州人从生产打火机到炒房放贷的产业升级,产业资本不断流向资产领域和虚拟经济,而当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实业空心化”导致的泡沫经济能繁荣多久呢?

  报道说,今年上半年,温州当地发生的民间借贷高达485.5亿元,是中小企业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之一。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当下不争的事实。一方面,银行不愿意将钱贷给中小企业;另一方面,在“三荒两高”(电荒、钱荒、人荒,原材料成本高、劳动力成本高)的现实条件下,中小企业想通过实业赚钱确实困难。有较多淘金机会的实体产业领域对于民营企业而言,也是可望而不可即。过高的融资成本和“比刀片还薄”的获利,无疑加大了企业的经营压力。当办实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窄,而高利贷不费吹灰之力即可获得超高收益,有多少实业家能耐得住寂寞,继续埋头于吃力又不赚钱的苦生意呢?企业加速从实体经济抽逃,说来也不足为怪。

  温州民间资本对于金融、房地产等领域的青睐,并不偶然,资本追逐利润本是天经地义。如果温州企业因为集体参与到虚拟经济当中,而得到资本市场的助推力量,这当然是件好事。当下的温州,昔日的副业大有取代主业之势。高利贷收益越高,就会吸引越多的实业家放弃实业,转而投入借贷行业。而高利贷规模越大,崩盘的可能性就越大,坚守实业经营的企业倒闭也就越快。两相叠加,势必导致温州产业空心化的加剧。

  随着传统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利润率逐步走低,政府方面和学界希望温州企业能够将资金更多地投入到研发和营销上,通过向“微笑曲线”两端攀升来获得更高的利润和更持久的发展,然而从炒房、炒煤到炒作各种农产品,温州众多的民营企业家给出的却另外一种答案。在虚拟经济勃兴,人民币加速升值、资产价格快速上涨的今天,温州人崇尚实业的精神正受到冷落。温州已然从一个以实业为本、踏实致富的经济形态,转变为一个投资兴旺、浮躁逐利的经济形态。

  这何尝不是当下中国实业的群像?实业精神遇冷,只是温州作为民营经济的代表,问题首先集中凸显了。过去很长时间,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实业,虚拟的部分是为实业经济服务的。但是,目前虚拟的部分膨胀过快,最后导致关系反转,实体经济反而成了虚拟部分一个工具,只不过是一个投资的标的物。以高速膨胀发展的房地产和股票市场为代表的虚拟经济,正在严重冲击实体经济的发展。当虚拟经济部分膨胀完全超过了实体经济部门能够支撑的程度,就像一棵大树,树根不够发达,但是树冠非常发达,时间一长岂有不死的道理。

  作为我国民营经济重要发源地和改革开放曾经的排头兵,温州经济眼下的衰象具有深刻的样本意义,温州的此次危情也为中国的企业发展敲响了警钟。数量众多的民营中小企业是宏观经济的毛细血管,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连它们也纷纷撤出主业,投向到房地产等领域的投机中,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必将出现严重问题。温州经济转型的迷失之忧警示我们,如果缺乏必要的制度安排和理念坚守,让虚拟经济的“毛”重新附着在实体经济的“皮”上,经济转型战略有可能走样变形甚至落空。

(责任编辑:胡可璐)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