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瞭望》新闻周刊报道“全国小记者培训活动中心”欺骗性培训事件、“卢美美”事件、“共和国脊梁”人物评比表彰活动……进入7月以来,与社团组织有关的非法敛财丑闻接连爆出。近期,在对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相关负责人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社团敛财乱象已经引起高层和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严厉的治理行动已经启动。(10月2日京华时报)
“卢美美”的好日子也许快到头了,倪萍大姐恐怕是最后一根“共和国脊梁”了。这场席卷全国社团组织的清理门户行动,既是为拯救陷入信任泥潭的慈善组织,又是给伤不起的爱心人士的一个及时交代,所谓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不破不立”,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民政部本次清理行动,所指向的是那些打着社会组织的旗号,并冒用社会知名人士的名义,公开敛财,在社会上造成负面影响的社团组织,此为破。事物发展不能光破却不立。公众舆论的质疑与拷问—高层的重视—严厉的治理行动,这股自下而上的倒逼力量促成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等社团组织的“门槛式”法律法规的修订速度,此为立。
从立法上对社团组织的行为加以权威性的规范,更多地是明确“你们不能做什么”,但在“你们应该做什么”方面却有所缺失。以慈善组织为例——我们现在并不缺乏献爱心的人和爱心捐助机构,问题在于公众奉献爱心日常渠道的不健全,以及献爱心的成本太高。
譬如,慈善总会与地方红会往往对爱心人士的金钱捐赠大开绿灯,却对衣物捐赠附着了这样那样苛刻的条件。笔者曾经向某地方慈善总会捐赠衣物,请求转赠给贫困山区儿童以献爱心,却被告知旧衣物和脏衣服一概不要,新衣服可留下,但条件是交纳相关保管费、寄往贫困山区的快件费……一怒之下,我卷起本该捐赠的衣物愤而离去,之后选择自行邮寄,结果发现费用大大低于慈善总会的各项“苛捐杂税”。爱心本无价,何苦衣物捐赠却不受待见?
反观国外,如美国旧衣物捐赠不但十分流行,在每个社区甚至都设有捐赠站点,而捐献衣物的爱心人士则能获得一笔小小的捐赠津贴费用,以及可作为个人年度抵税凭证的捐赠退税单,对爱心人士来说,回报不算多,却让人感觉很有荣誉感。也即是说,政府倒贴钱鼓励美国民众献爱心,这样的举措使得民间的衣物捐赠成常态化,既鼓励了献爱心,又通过这样方式照顾了底层民众的需求。
我国的慈善事业不妨也借鉴之,加快建立一系列规范慈善组织和社会团体的法律法规十分重要,但建立一个便于民众日常捐献的渠道更为迫切。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