拧不干的GDP的水分

2011年07月29日 07:26   来源:红网   刘道彩

  截至7月27日,全国各省区市上半年GDP数据已全部出炉。记者通过计算得出,31个省区市上半年GDP总和约为22.7万亿元,而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上半年全国GDP为204459亿元,超出国家统计局数据2万多亿元。记者还发现,除京、沪外,29个省份上半年GDP增速均超过全国9.6%的水平,其中,过半省份GDP增幅超过13%。(中国经济网7月28日)
  
  由于目前地方和国家未实行统一的核算方法,GDP统计数据难免有差异。但两方数据长期不一致,且地方数据之和总大于全国核算数就实属不正常。这种奇怪的“1+1>2”现象,多年来甚至已沦为笑话,遭到媒体与公众的取笑,但为何如此笑话却一再上演?
  
  对于各省GDP汇总数与全国数据的差距,统计局官员曾解释过重复计算、数据来源不一致等原因。但也有统计系统资深人士表示,这种现象不排除地方GDP政绩观作祟的可能。因为在统计部门,一段时间内,有几个省市的数据作假在内部是“挂了号的”。(财新网7月27日)
  
  国家统计局备案的那“几个省市”到底姓啥名谁,或许是一个秘密。但多年来,统计工作中的弄虚作假,却早已成了不少地方“公开的秘密”。去年,《半月谈》记者在河北、辽宁、河南、安徽、广西等地调查时发现,各地统计造假的情况屡见不鲜,并总结出造假的种种原因:有的地方是为制造亮点,提升领导政绩;有的地方是迫于考核压力,完成上级交给的指标;有地方则是为照顾官员的面子,平衡各方利益关系等。但不管出于何因,统计造假者之所以造假,大都离不开一个“利”字:可以为个人、部门或地方带来利益与好处,特别是为当事人带来好处。从这一点来说,这种不惜滥用公权力进行的统计造假行为,其实也是一种腐败,是公权力的一种变异。
  
  统计数字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晴雨表”,如果数据失真,可能会误导中央、地方的决策,直接影响经济增长和发展质量。而且有专家指出,GDP是新创造的价值,新创造的价值需要分配,而虚假价值却没法分配,损失最终要由全国人民来分担。按照今年上半年的统计,地方数据之和高于全国3%,如果我们相信全国数据是准确的,那么高出全国数据的两万多亿元便成了注水GDP,而在地方的分配与调控政策中,这部分注水的财富是否已经分摊给了公众?
  
  事实上,地方经济发展如何,当地民众最有发言权,相比GDP,民众更关心的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比如物价、收入增长等方面的数据。今年以来,物价上涨已经成了老百姓最头疼的问题,从肉蛋奶的涨价到米面油的价格,几乎所有跟百姓生活紧密相关的东西都在涨价。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5.4%,6月份涨幅更是创下三年来新高的6.4%。而与此相对应的是,上半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仅为7.6%,不仅远低于各省GDP涨幅,也快接近了CPI的涨幅。
  
  如果各地能够少一些GDP与政绩冲动,拿出比拼GDP的劲头来控物价、保增长,或许物价调控就不会那么难,百姓得到的实惠就会多一些,政府与百姓的心也会贴得更近。

(责任编辑:李焱)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