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家统计局托出4月全国物价指数同比上涨5%,面对媒体关于中国是否进入“通胀常态”的提问时,统计局发言人盛来运断言予以否认(5月11日新华社)。
但对此,网上反应却不以为然,甚至质疑统计局不说真话不说实话云云。令人思考的是,当国家统计局发出否定国内存在通胀常态声音的10日,正在美国参加第三轮中美经济与战略对话的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却公开表示,通货膨胀是目前中国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
当然,网上称国内存在着通胀并非毫无根据。就以媒体报道蔬菜水果猪肉和药品为例,从去年底至今不到半年,价格已大幅增长。有报道甚至称“水果飞涨”。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63%的受访者表示,水果的涨价已经对其生活产生了影响,有三成人表示在平日里已经开始缩减水果的消费量。对于国内通胀压力问题,经济人士纷纷指出了流动性过剩,农业基础不稳固,工资成本上升和国家一些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因素都在推动CPI持续走高。因此,网上对国内通胀常态的担忧就不是空穴来风。
不过,认定“通胀常态”或存在“通胀压力”的概念终究需由统计等权威部门和经济理论界作出。这个论证既需要扎实依据,还需要经济界达成共识。人们知道,要达成一个理论上的共识并非易事。因此,这个争论恐怕会持续一段时间。
依笔者之见,与其天天纠缠“通胀”或“通胀压力”,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争论可以持续,人们可以各抒己见,但重要的是,立足于通胀,把治通胀当成一回事。对于中国而言,治通胀需要综合发力。
应该说,按时下中国“十二五”规划经济增长率达7%的目标,即使发生4%至6%通胀率,也不会构成巨大威胁。但应看到,假若通胀进一步加剧,并从食品蔓延到其他行业就会带来一连串的问题,人们生活的压力也会陡增,就会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化解通胀需要着眼于以人为本,提高普通公众的工资收入和保障人们劳动就业,这既是确保社会稳定的需要,也是抗击通胀的具体措施。时下,中国需要每年至少创造1000万个就业岗位,才能维持社会稳定确保就业。而今,由于种种原因,劳动就业仍存在着很大的难度,需要各级政府下苦功攻关。
治通胀,同时要控制经济增长速度。按第一季度全国GDP增速9.7%的增幅,照此类推,今年GDP会大大超出预期。应该说,当前上涨的通胀压力是长期累积的结果,抑制通胀需要较长时间。而一个关键措施是各地要严格按照中央部署,控制经济增长指标,把过高的增长速度切实降下来。但降经济增长速度并非易事。今年进入换届选举之年,以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大干快上”态势迎接换届已成了各地的习以为常。翻阅各地媒体,都不难见到各地“大干快上”的信息。因此,控制经济增长速度,需要各地官员把治通胀视作为民谋利益的实际举措,使减速真正落实到基层。
当然,治通胀更需要是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机制。对于人民币升值抑制通胀风险,已得到经济界人士的认同,但是人民币升值可能会带来热钱流入,这一点决不是虚言。而今,头四个月中国外贸出口顺差达114.23亿美元,增幅远高于预期,进口增幅放缓,折射内需回落,加剧人民币压力。因此,如何根据国内外经济行情调整人民币汇率,关乎通胀治理效果。
当然,治通胀还有方方面面的举措。笔者相信,在执政党的正确决策下,方方面面形成了合力,一定会把通胀老虎制服。但治通胀,不是天天去争论通胀程度,而是要切切实实把通胀视作各地党政义不容辞,出具实际有效措施,逐步化解通胀,真正确保公众幸福指数不丢不减,这才是公众的祈求。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