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四事,衣食住行,哪一样压力更大?根据统计局公布的2010年国民经济核算中对居民消费支出结果,占比最多的前四位首先是食品类支出400元,交通和通信类支出165元,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类支出136元以及衣着类支出120元,而每月住房支出仅为111元。在房价高企的集体焦虑之下,统计局给的答案并未令人满意,一时间,舆论沸腾,网友认为显然存在着严重的“失真”。
如何看待人均住房月支出111元?据某些统计学家说,任何一群分布很广的人其平均收入能精确到以元为单位都不太可能,这一数据如何得出?对此,统计局官员迅速做出回应,首先表明现行统计的城镇居民居住支出包括水电费、物业管理费等,但不包括购建房支出和自有住房虚拟租金,其次则表示如果按户计算,城镇居民户均住房月支出为320元。
乍听起来,统计局的“委屈”似乎情有可原,然而频频遭遇信任门背后,也源于数据与现实的距离每每太过魔幻。在国内,大部分家庭也正在为“房奴”“蜗居”困恼——某房地产网站进行的投票中,调查家庭每月用于住房(含租房、购房或建房)的平均支出,5000元以上以及1000元至2000元最多,各自占比26.3%,其次选择高于111元低于1000元,占比为 21.1%。虽然样本选择有所限制,但也可看出,租房、购房等住房支出在大部分家庭中都并非小数,不可能简单忽略。进一步看,按照国际惯例,购建房支出以及自有住房虚拟租金往往会计算在居住支出之内。
近些年,国内各项经济统计数据可谓丰富,然而种类繁多之下,很多统计口径以及数据背景却相当匮乏。房地产市场牵涉太多关注,因此在统计中也是非颇多。以国人最为关注的CPI数据为例,一直以来学者们提议居住类占比太低、食品类占比太高,年初统计局对于相关权重做了相应调整。结果在房市不振、最终出台的CPI数据又低于市场预期,网友愤而表示此次调整有“掉秤”之嫌,令人尴尬不已。然而,迄今为止,CPI权重中居住类占比究竟几何,仍令人颇费思量。
对此,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教授曾表示,看中国的某些经济数据,就像看一部科幻小说。
统计是门很专业的技术活。同时,统计学家也告诉我们,如果存心“折磨”数据,也总能得到我们想要的结论,因此统计数据中也存在不少失真。尽管如此,作为权威的部门来说,首先应该尽量避免统计口径等技术问题造成的数据误读,其次也有义务加大数据采集、公布过程的透明度——须知,公共部门的信用来之不易,毁之或即在旦夕之间。统计数据是为公共政策、研究部门、公共民众作为参考之用,不可不慎。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