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经济眼 > 正文
中经搜索

让个税起征点飞一会儿

2011年04月23日 09:00   来源:钱江晚报   付瑞生
    个税起征点就像一个阁楼上的小姐,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这几天各地两会相继开幕,个税和房价携手成了代表委员最热话题。例如上海代表季宝红力主起征点提至5000元。这和这几天人民日报的调查完全一致,调查显示,近七成受访者希望2011房价回落、个税起征点提高。中国社科院专家高培勇直指,要解决或缓解中国收入分配矛盾,个税改革已不容再拖,且无多少躲闪的余地。

    看着日益高企的CPI,飞奔不止的财政收入,高高在上的房价,再看看自己缩水的钱袋子,难怪老百姓焦虑。近来,不少媒体报道上海、南京等地白领纷纷晒出个税单,同样的抱怨是:年入十万、缴税也过万。有老记同行调侃,“工资收入年年倒退,薪水不高自己交税;囊中羞涩见人惭愧,百姓还说我们受贿。”

    别看这话说的有点油滑,其实也说到了个税改革迟迟不动的点子上。最近财政部专家贾康解释为何个税起征点一直没动静时说,起征点只是一个细节,问题在于综合改革才是大文章。也就是说,从深层次上,个人所得税应缩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否则只调起征点只是缘木求鱼。

    为何现有个税体系不能缩小差距、促进公平呢?问题就在于大部分人薪水不高自己交税,而少部分人薪水很高很少交税,甚至不用交税。目前个税从月入2000到10万分十级,超过十万的部分要交45%。可是工薪阶层单位代扣代缴,想逃也逃不掉。高收入者工资往往不是主要收入,主要靠财产性收入,比如炒股、炒金、开公司等等,跑冒滴漏有的是办法。结果,奇迹出现了:工薪阶层成了纳税大户,而高收入阶层反倒成了敌后游击队。有不少专家就大呼,劫富济贫的制度,反倒变为“劫贫济富”的帮手,这和有些发达国家百万收入家庭承担80%税收的“国际惯例”很不匹配。

    报道引述经济学家蔡继明的建议,真正让超过“起征点”不多的低收入人群减负,让高收入人群承担更高的纳税负担,是未来个税改革的方向,也是对政府执政为民理念的一个考验。正如易宪容所说,个税改革要从制度基础入手。因此,对于这么一个事关百姓民生的大问题,公众不妨再耐心一点,让个税起征点改革飞,飞一会儿……

    只有在公平的轨道上,老百姓坐着火车吃着火锅抱着老婆唱着小歌,才不用担心被有钱也不交税的麻匪“劫贫济富”,着了道。

(责任编辑:李志强)

分享到: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