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新任市委书记阮成发关于武汉大建设的观点引人瞩目。2月15日,湖北当地的《楚天都市报》和《荆楚网》以《阮成发不惧被叫“满城挖”将顶骂名继续建设》为题,援引阮成发的话说,大建设困难很多但不会停止,否则对不起这座城市。
市领导在城市建设中招致“骂名”,这在其他城市或多或少也都出现过。这里不去讨论武汉大建设的合理性问题,单就来自市民们或有理、或无理的骂声来说,其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市建设过程中积极的公众参与。无论是武汉市还是其他城市,城市建设必须有公众参与。越是搞大建设,越要创造条件保证市民能有广泛的、深入的参与渠道。
首先,公众参与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市民的合理诉求得到重视和满足。从新闻报道上看,武汉市现在有5000多个大大小小的工地在开工建设。这些工地会不会影响到老百姓的正常生活?每个工地能不能采取合理化的措施,尽量避免给市民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多听听公众的意见,就能化解矛盾,免得再为武汉这个暑气浓重的城市再增许多怨气。
其次,公众参与能够推动城市建设的质量提高。武汉在城市基础建设方面的欠账较多,城市功能和面貌并不能让市民满意。按照中国中部中心城市的定位要求来看,武汉差距很大。这些可能都是武汉市要搞大建设的理由。越是大建设,牵涉的面越广,需要的智力支持越多,就越需要集思广益、反复论证,否则就有可能变成领导们的拍脑袋决策、职能部门的拍胸脯工程、千百个拍屁股走人项目,给城市带来许多后患。
从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有些地区的实践来看,有效的公众参与能够促使城市建设获得稳健的、合理的速度区间。反之,一味追求速度,容易煮成“夹生饭”。我国一些城市屡屡出现未经论证、不符合总体规划要求的“急就章”项目,匆匆上马又推倒重来,成为城市建设中典型的欲速则不达现象。由此看来,那种认为公众参与导致效率低下的想法,是片面的。
2008年1月1日新的城乡规划法开始实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就有了法律保障。在城市建设中,公众参与的理念开始变成越来越多的具体行为。西方国家对公众参与的研究时间很长,付诸实践也有半个世纪之多。相比较之下,中国城市建设中的公众参与一直呈现出范围小、参与程度浅且属于被动参与的诸多特征。城市建设中如何让公众参与?这既需要在理论上进一步探讨,更需要在每个城市的建设实践中加以生动体现。从这个角度来看,阮成发书记对于武汉大建设中的各种骂声,与其以“不惧”姿态顶着骂名,莫不如从积极的方面采取欢迎的态度更好。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