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国资委企业分配局局长于吉在“第六届中挪社会政策论坛”上表示,国资委将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制度规范、管理严格的收入分配调控机制,使国有企业职工和领导的收入逐步纳入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近年来,国企特别是垄断国企的收入分配问题,包括领导薪酬、职工收入、福利待遇、职务消费等,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加快国有企业收入分配改革,提高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公正性,已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关键在于,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到底应当如何改革、怎样改革,才能得到社会和公众的认可。因为这些年来,国有企业收入分配改革的力度并不小,措施也不少,如领导薪酬与绩效挂钩、对职工收入实行总额控制、领导收入不能超过本企业职工平均收入的12倍、加强对垄断行业职工收入的控制等。但是,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并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相反,不断曝出的国企领导收入过高、职务消费数额巨大、国企福利过多过滥等问题,让各界对国企收入分配改革的动机和出发点也产生了怀疑。
种种迹象表明,这些年所有针对国企的收入分配改革措施,似乎都还停留于纸面上的要求和口头上的严厉,没有对国企收入分配中的不规范行为构成有效约束和控制。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公开透明这把利剑,导致现行这些措施都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也就是说,这些措施都没有能够摆到桌面上进行公开操作、公开实施,而是由企业有选择性地实施,或者关起门来实施。例如国企领导的薪酬,表面看,都没有超出规定的范畴,也没有超出公众的心理预期,而实际上,多数国企领导的收入远非“规定”所确定的数额。再如国企职工收入,如果单看工资性收入,似乎与其他所有制企业的差距不是太大,但如果加上福利性收入、住房补贴、医保补贴等,就远不止向社会公开的那个数字了。而且,很多国企对外公布的“平均收入”,是被近年来大量使用的“合同工”稀释过的,正式职工的收入远高于企业平均收入。
所以,如果国企收入分配改革不能建立在公开透明的基础之上,而是继续盖着盖子摇的话,那么就不可能取得实效,公众对国企收入分配的质疑和不满就不可能消除。
离开公开、透明,任何政策的实施都会打折扣,都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国企收入分配改革也是如此。国企收入分配问题缺的不仅仅是制度,更是公开透明的执行环境和评价氛围。只有具备了公开透明的环境和条件,各项政策措施的实施才能不打折扣,不短斤少两,公众对国企收入分配改革的期待才会变成现实。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