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创业板初期问题

2010年11月01日 06:51   来源:京华时报    董登新
    毋庸讳言,处于起步初期的创业板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笔者在此逐一分析:

    “三高”与扩容的关系。“三高”(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超募资金)可能是业界对创业板指责最多的问题。事实上,“三高”是新股发行体制改革后的市场化选择,其成因有三:一是创业板现成规模狭小,上市资源供给严重短缺,造成供求失衡;二是创业板公司的高成长性预期给投资者以巨大的想象空间,加大了投机氛围;三是主板与中小板二级市场股价的示范效应,尤其是超级垃圾股“死不退市”与过度投机,扭曲了A股市场的整个估值体系,也对创业板股票定价产生了不良示范效应。然而从供求关系来看,“三高”的存在也有利于创业板的快速扩容,创业板的快速扩容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三高”。当然,破解“三高”仍需要在创业板之外寻找对策,比如严格退市制度,改造并扩容新三板等。

    创业与创富的关系。对于所谓的创富大于创业还是创业大于创富,我们不必太过执着甚至偏执,对创富者更不必眼红。在一个创业与创新不足的社会里,我们有必要加大对创业者和创新者的激励力度。从总体上看,创富正是创业的原动力。为鼓励全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创新型国家的梦想,我们的创富力度也许不是大了,而是要进一步扩大创富面,加大激励力度,让高科技产业及新兴产业在中国昌盛繁荣。

    风投退出与高管退出的区别。风险资本是创业型企业的孵化器,企业孵化犹如十月怀胎,一旦成功分娩,风险资本就要适时兑现股权退出。在创业板公司上市后,不管风投选择何时退出公司,都是十分正常的。创业板公司的高管退出则另当别论。作为实业型企业的管理者,高管应致力于将公司做大做强,且志在长远,而不应为一己的短视套利行为寻找各种借口离职。不过话说回来,上市公司既是公众公司,对公司的管理和领导当然应该是“能者居之”。一些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在公司上市后,也许已不再适合管理如此规模的公司,退出对于公司和股东而言不失为一种更为明智的选择。

    高成长预期与现实反差。审视创业板公司的业绩,所谓的“高成长性”是指在过去或将来至少三年以上的观察期中公司表现出来的“高成长性”,而绝非一个季度的成长性甚至单个年份的成长性。创业板的高成长性本身就意味着高风险、高死亡率或高退市率,所以即便发生创业板公司批量退市,也在情理之中,并不能据此指责创业板就不是高成长性的了。

    综上,创业板仍处于创立初期,对于其中存在的某些问题不必苛求,更不能夸大。

(责任编辑:年巍)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