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经济学家厉以宁近日指出,由于中国近期仍然可维持9%的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警戒线不应该局限于3%,而是可以提高到4.5%。无独有偶,前段时间发改委一位官员放言,中国人“必须忍受更高物价上涨率”以换取经济增长。听到这些专家、官员的言论,低收入者不禁要问,这些有相当公众影响力的人究竟在为谁说话?
我们并不否定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增长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但要看增长是不是为了增长而增长,是不是只让少数阶层获利,这些问题必须要搞清楚,而不能以保增长的名义让低收入者承担巨大的经济压力。当前,食品价格占物价指数的40%左右,大多数低收入者对物价的上涨非常敏感。若一斤绿叶菜七八元钱,普通老百姓已经很难从容面对。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我们已经超越了单纯追求增长的阶段,比增长更重要的是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中国的发展应该到了健全社会保障体制,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的阶段了。
欧美国家在经济复苏遥遥无期的压力下,十分谨慎地利用低通胀政策刺激经济增长,因为他们的物价近年来几乎是“原地踏步”,居民收入水平高,社会保障健全。我国不同,在当前的大环境下物价反弹较快,一些人连最基本的社保都没有,在职时工资收入很低,退休或失业后就得靠自己的储蓄或亲友接济维持基本生活,这种情况下物价上涨对他们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的重要性,远高于允许更高的通胀以换取单纯的经济增长。
庆幸的是,决策者们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选择加息应对物价上涨。不过物价上涨暴露出我国社会保障体制的问题,是应该引起全社会共同重视了。我国的社保体制显得僵硬,无弹性,对经济社会的快速变化反应迟钝。保障水平没有与物价涨幅挂钩,无法实现保障水平的指数化调整,也没有建立低收入阶层的救助机制。在物价加速上涨的时期,这个不足被放大了,低收入者工资、养老金不涨,也没有政府补贴,经济增长的好处基本与他们无缘。
当前,与其让全民“补贴”企业,或生产低廉的出口商品,或进行低效的投资以博得好看的增长数据,还不如尽快健全社会保障机制促进内需。以高物价维持增长的办法,不是普通民众想要的增长,相比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宏伟目标,无异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责任编辑:胡可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