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经济眼 > 正文
中经搜索

2万亿身家的央企如何履行2万亿的责任

2010年08月16日 07:20   来源:证券日报   阎 岳

  “能量越大,责任越大”。这是电影《蝙蝠侠》中的一句经典台词。把它用在央企身上,也是非常贴切的。

  来自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产权状况最新统计显示,截至6月30日,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减少至125户(当前已经减为123户),共计占有国有资本总额逾2万亿元。拥有2万亿能量的央企如何履行2万亿的责任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简单来说,央企的责任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要对出资人负责,另一部分则是要对公众负责。

  先说央企要对出资人负责。国务院国资委的成立解决了困扰人们的央企出资人问题。通过这种阶段性制度安排,初步找到了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国有资产监管机制,责任主体、落实途径、监管体系、法律规范,而且都有了较为明确的设计和安排。这些成为在市场经济下搞好国有企业的基本制度保证。

  既然国务院国资委代表国家成为央企的出资人,那么央企自然就应该对之履行相应责任。比如资产的保值增值、依法纳税、提供合理就业岗位等等,这是央企应尽的职责和义务。这些做得好,理所应当;做得不好,就要接受质疑。

  日前发布的《国务院国资委2009年回顾》,重点向社会披露了央企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同时对央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税负、薪酬、垄断等做出了说明。据悉,这是国资委首次对外公开发布年度回顾,今后将定期发布。

  仅以税负为例,国有企业(包含央企)近年来税负均值为27.3%,是私营企业税负综合平均值的5倍多,是其他企业中税负最高的股份公司的税负平均值的2倍。而从2006年开始,央企向国家上缴国有资本收益,已累计上缴1371亿元。

  国资和企业管理研究专家认为,从国资委提交的答卷看,作为中国企业的标杆,央企的成绩体现出了良好的社会责任。

  在对出资人负责的同时,央企也要对公众负责。对证券市场来说,则是要对投资者负责。比如,信息披露要合规(尤其是在重组整合进程中),现金分红等。

  经过一系列的上市、重组动作,央企与证券市场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权威统计显示,截至2009年年底,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占全部境内上市公司市价总值的比重为34.57%,占流通市值的比重已经达到26.46%。央企为实际控制人的境内外上市公司共有307家。其中境外上市公司88家,包括25家A+H公司,已经实现主营业务整体上市的企业22家。

  央企在证券市场所占比重会越来越大。根据国资委2006年下发的《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今年央企还将进一步减少到80-100户,也就是说至少有23家央企要被重组整合。

  所以,央企在加速重组整合中,必然会充分利用证券市场这个大的资本平台。这就要求央企在进行重组整合的过程中,严格遵守市场上的相关规定,对公众投资者负责。

  去年6月,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国资委发布了规范国有股东行为的三个文件,除规范股东行为、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稳定外,也要求国有股东必须按照市场的规则来运作,把关注点更多地放在提高公司的质量上,能为股东、投资者提供持续的好的回报。

  在现阶段,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尤其是央企上市公司对我国资本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国有股东行为的规范与否,不仅会直接影响所控股上市公司,而且会对资本市场的运行产生导向作用。所以,央企一定要履行好公众责任,为市场展示“长子”风范。

  总之,随着规模和实力的日益壮大,央企承担的社会责任应继续深化,内涵也要进一步丰富。至于履行社会责任的效果如何,则需要央企用实际行动来回答。

(责任编辑:侯彦方)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