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关房地产市场的消息和“小道消息”比较盛行。7月11日,有媒体报道,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秦虹在某个场合分析说,对第三套房不放贷、对没有社保人员限制购房数量等临时性政策有可能放松和退出。虽然这并不是官方表态,甚至连放风也算不上,但受此消息的影响,银行和地产股迅速出现了井喷的现象。舆论开始对房地产市场的未来走向表示担忧。
但是很快,有关方面就出来辟谣了。住建部表示,秦虹的说法并不代表住建部的意见,住建部仍将坚定不移地贯彻国10号文件及相关措施,并严格执行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秦虹本人则表示,她的发言遭到了媒体的“误读”。
与此同时,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称,今年6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环比下降了0.1个百分点,这是近16个月来房价出现的首度回落。这也印证了住建部关于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遏制的判断。
16个月来房价首度回落,也许可以看成房地产市场的拐点。但秦虹的所谓分析及由此带来的巨大市场反响和社会忧虑,却明显反映出某种观望情绪。上海等地第三套房贷的松动个案被解读为“信贷放水”,也证明人们对市场调控仍存在信心不足的问题。所有这些信息和迹象,都将楼市置于一个扑朔迷离、方向难辨的境地中。房价将继续下降还是会出现强烈反弹,中央会否出台更严厉的调控政策,这不仅是消费者急需了解的,也是投资者和投机者特别渴望知道的。信号,尤其是来自政府层面的清晰而明确的信号,成为房地产市场最稀缺的“资源”。
人们的忧虑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从近几年房地产调控的轨迹看,怪圈效应相当明显。政策出台初期,市场出现观望情绪,房价上涨势头得到抑制。但随着经济大局的变化,或因政策自身不够连续和稳定,恐慌性购房行为紧接着上演,房价也出现报复性反弹。越调控越涨价,这种异象在给消费者带来不安的同时,也给商家和投机者带来侥幸心理,总认为调控是暂时的,“好日子”很快就会到来。受此心理暗示,来自政府的任何表态都有可能被解读为放松调控的信号。如不久前关于防止经济被调控“误伤”的消息,就被很多人看成政策转变的前兆。不难想象,如果种种传言不能得到及时澄清,房价刚刚出现的理性拐点,很可能转瞬就被恐慌所淹没。如此一来,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国10号文件,很可能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高房价对民众福祉的剥夺是不言而喻的,资产泡沫对经济前景的绑架也可堪忧虑,因此,中央政府抑制房价过快上涨的决心也可谓坚定。国10号文件出台后不久,新华社曾经“六问房价”,给市场和整个社会发出了强烈的信号。随后,新华社再次发文,建议政策持续发力,引导房价回落到合理的区间。人们由此普遍相信,这一轮调控对房价的影响将会是深远的。事实证明也的确如此。
但调控政策也面临着严峻考验。多方力量的激烈博弈仍在持续,市面上能够看到的消息只是某种外在表露。在拐点出现而观望气氛依然浓厚的情况下,中央政府应加强对各地贯彻国10号文件的督促,尤其要让二线城市尽快出台实施细则,引导房价回归理性。对于那些实施调控不力的地方,应根据有关政策精神实行问责。在政策储备及后续发力方面,也应该给予市场明确的预期。只有做好了这些,各种章鱼保罗式的言论才不会扰乱市场和人心,宏观调控的稳定性才能得到保证。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