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端制造业用工成本上升将推动产业升级

2010年06月17日 07:02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诸建芳 孙稳存
    从最新数据看,全国就业状况完全恢复至危机前水平。环渤海——长三角——闽东南——珠三角一线自北向南,劳动力紧缺状况逐步加剧;中西部重点城市劳动力需求创历史新高;工业部门劳动力逐步向设备制造行业聚集;外出农民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跨省外出比重下降,收入增幅低于全社会平均水平;供求格局使低端劳动力价格上涨成为长期趋势;未来整体劳动力的供应将逐步偏紧。

    实际调研中我们发现,当前“用工荒”所影响的仅为低端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长期内,低端制造业的用工成本上升将推动全社会产业升级。

    我国的低端劳动力供求格局使“用工荒”将成为长期趋势,未来劳动力价格尤其是低端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将成为必然。这主要由三大因素决定:

    第一,中西部城镇化的加速促使农业劳动力省内转移。

    第二,出生率的下降使特定年龄段农民工相对短缺。

    第三,我国劳动力价格特别是低端劳动力价格明显偏低,未来的政策调控可能趋向于不断提高劳动报酬比重。

    未来劳动力价格特别是低端劳动力将不断提高。我们预期,除了中西部城镇化进程和人口结构所引发的劳动力供给的相对减少,其他因素也将推动农民工的用工成本的提高,这些因素主要包括:

    第一,机会成本的增加。农业收入增加使农民外出打工的机会成本增加,同样也会降低农民外出打工的积极性。

    第二,国家对农民工权益保障更加重视。近年来关于农民工维权的案例不断增加,国家也在不断强制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提高最低工资水平,提供保险等福利待遇,这都将提高企业特别是低端劳动力的用工成本。

    未来整体劳动力的供应将逐步偏紧。首先,从劳动资源的绝对人数上看,未来我国20岁至40岁的中青年人口数将逐步下降。其次,从劳动力的相对比重看,我国的抚养比在2010年达到最低点,未来将步入逐步上升的阶段。但从国际间的横向比较上看,2030年以前,我国的抚养比都保持在50%以下,这样低的抚养比相对其他国家非常少见,全球抚养比在1950至2050年的最低点是52%,美、日、欧等国家的最低抚养比也在50%左右,除中国以外的发展中国家的抚养比也没有这样低。因此,虽然未来劳动力供应逐步偏紧,但国际比较上看,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依然相对充裕。

    “用工荒”不会对整体企业造成很大压力。相对于全社会的劳动力资源的充裕,我们认为当前“用工荒”所影响的仅为低端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并且在实际调研中我们发现这种影响相对有限。

    短期内,企业可以通过适当提高待遇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而中长期内,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整体转型,企业将提升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摆脱对低成本人力资源的依赖。

    从调研情况看,订单情况较好的企业及时调整工资,提高福利,并采取了一定的招工激励措施,当前新员工人数基本可以满足生产要求;个别企业正在尝试异地办厂,将组装车间转移至中西部省份,以降低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未来劳动力成本上涨已经成为企业的共识,因此企业在产品定价和谈判中已经考虑到了人力成本上涨,锁定了一定的利润空间。

    我们认为,劳动特别是制造业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将成为长期趋势,企业将不断通过自身的产品结构和技术进步来适应这种趋势,而短期内,企业也对“用工荒”的到来做了一些准备,用工成本的提升对企业影响有限。

    长期内,低端制造业的用工成本上升将推动全社会产业升级。我们认为,我国的劳动力短缺仍然是结构性的,以低端制造业劳动力短缺为主,而并不会造成全社会劳动力人口的大规模短缺。

    从日本的人口结构来看,日本20至50岁人口数量是1980年左右开始出现下降的,而抚养比在1970年左右就已经停止下降。日本在70年代中期开始推动经济转型,提出“同时实现国民福利的提高和国际协调”,开始了向知识技术集约型经济的转变,不仅率先摆脱石油危机,而且产业结构再上新台阶,日本生产的节能型家用电器和轿车等开始畅销全世界。

    我国当前低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将有助于我国企业不再单纯依赖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创造企业竞争力,有助于全社会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

(责任编辑:侯彦方)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