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含章
随着地方政府落实国务院“新国十条”政策精神的实施细则陆续出台,经过一年多亢奋上涨的中国房价终于低下了高昂的头,出现下滑迹象。据媒体报道,中国一线地产商恒大地产率先降价,其全国范围内所有楼盘全部八五折销售。而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热点城市的商品房成交量在“新国十条”公布后持续低迷,二手房挂牌价格也已经开始出现松动。这些现象说明,国务院的调控政策已经开始产生效果,房价飞涨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中国房地产市场已经由过热开始急剧降温。
在中国,调控房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房子不仅承载着亿万民众的安居梦和财富梦,它也是银行的摇钱树、GDP的顶梁柱和地方政府的财神爷,而政府调控房价就相当于挖树、拆梁、送神,就像是将银行、GDP和地方政府送进“戒毒所强制戒毒”,肯定会遇到重重阻力。
可是不调控也不行。如果房价永远涨上去,能让民众更富裕、银行更挣钱、GDP更增长、国库更充盈,政府当然乐观其成。但世界各国的经验早已证明:房价只涨不跌只是个传说,当泡沫破灭之日,就是国家经济崩溃之时。日本、美国前车之鉴不远,面对中国部分城市前所未有的房价暴涨,政府当然要调控,否则,不仅普通百姓的安居梦会大受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也将因房地产泡沫的过度膨胀而陷入危险。
开弓没有回头箭。政府将银行、GDP和地方政府送进“戒毒所”既是不得已而为之,也是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需要。一个过度依赖房地产业的经济体难以可持续发展,必然会滋生出一系列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
当前,要防止调控反复、消除整体经济对房地产业的依赖症,除了调控措施要严厉坚决外,更重要的是要找到房地产减速后新的经济增长点。
老实说,在中国想找个能够替代房地产的行业还真不容易。房地产上下游相关产业有60个,是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据媒体统计,2009年末在中国最大的十几家商业银行中,房地产贷款占贷款总额的24.27%,近四分之一,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更是有近一半来自土地出让金。房地产调控新政出台后,房地产成交量锐减、地方政府土地出让纷纷推迟,如何保证银行贷款质量和地方政府收入就成了现实而迫切的问题。可一时之间,要找到可以替代房地产的行业又谈何容易?
笔者认为,要减轻房地产调控可能给经济带来的影响应四管齐下。
一是要减税。减税是刺激实体经济增长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近年来,中国税收大幅增长,超过同期GDP和人均收入的增长速度,今年一季度更是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5.9%。这一方面说明中国征税体制日益完善高效,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存在着巨大的减税空间。笔者认为,减税应从国税范畴的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入手,根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对各行业进行有区别的减税。这样既可以防止地方政府收入进一步减少,又可以引导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特别是进入有利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
二是要提高普通百姓收入。五一劳动节前夕,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温家宝总理在春节团拜会上也提出“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要实现这些目标,最核心、最根本的途径就是提高普通百姓收入,提高普通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政府可以通过提高个税起征点、调整累进税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加强社会保障等手段提高普通百姓的可支配收入。老百姓收入提高了,对提高百姓生活水平、扩大内需、添补房地产减速留下的空缺都将产生积极效果。
三是应进行房地产业大普查,引导行业健康发展。调控不是要把房地产业一棒子打死,而是为了房地产业更健康地发展。过去,中国的房地产行业有着太多的不规范、太多的不透明、太多的潜规则、太多的权钱交易。这个行业造就了一个个亿万富翁,同样也生产了一个个楼歪歪、楼脆脆,放倒了一个个杜世成、刘志华。充斥着暴利、腐败、黑暗的房地产业既不利于广大百姓安居乐业,也无法担当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重任。因此,国家应藉调控之机,在全国重点城市开展一次房地产行业的大普查,看一看房地产开发商手里究竟捂了多少地?究竟有多少商品房是空置的?有多少人囤积了几十套、上百套房子?经适房廉租房盖了多少、有多少分到了需要的老百姓手中?只有搞清楚这些数据,才能揭开笼罩在房地产行业上的重重迷雾,看清楚中国房地产行业是不是真的存在供不应求,是不是真的存在巨大金融风险。也只有搞清楚这些数据,国家才能有的放矢,引导房地产行业早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重新成为中国经济的领军产业。
四是应推动房地产以外各领域的经济增长。
“不靠房地产中国经济靠谁”是一个大问题,仍需要更多的探讨。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找出答案。找不出答案,只能说明中国经济陷入了不健康状态,只有找出答案,中国经济才有健康光明的未来。
(责任编辑:侯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