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经济眼 > 正文
中经搜索

“认房不认贷”还需银行不认利

2010年04月24日 12:35   来源:荆楚网   张国栋

  中国银监会银行监管一部主任杨家才表示:住房套数认定不以是否发生过贷款为准,即使首套房没有贷款购买,再购房仍被认定为二套房;二套房以家庭为单位认定,包括本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如果居民需改善条件并已将首套房售出,再购房时可视作无房户,但前提是要排除投机情况存在,以后需出具房管部门、居委会或单位的证明。(4月22日中新网)

  国务院此前发布《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明确要求对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家庭,贷款首付款比例不得低于50%,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的1.1倍。执行这项政策的关键是如何准确判定二套住房。该通知同时要求住房城乡建设部要会同人民银行、银监会抓紧制定第二套住房的认定标准。“认房不认贷”可以理解为落实国务院通知精神的具体措施之一。

  这当然是遏制房价过快上涨的良药。房价上涨原因尽管不少,但投机、炒作,转手牟利是其中的主要。“认房不认贷”无疑切中了问题的关键,只要严格甄别,认真执行,必将在很大程度上打击和制约投机行为,进而遏制房价的过快上涨,直至回归理性。

  然而,毋庸讳言的是,房价过快上涨,投机行为猖獗,少数空手套白狼是一方面,银行无原则地对此投放房贷也是“功”不可没。假若断了银行这个“财路”的支撑,投机者的腰杆就硬不起来,投机行为也就大大地弱化了。所谓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问题在于,银行不是慈善机构,而是讲求收益和回报的。众所周知,发放贷款是银行获利的基本途径,而发放房贷更是银行获利的“大头”。这些年的实践也表明,银行与房产本就是“心连心”甚至“共命运”。房价疯涨,某种程度上,就是两者“相互帮助”、“合作共赢”的“结晶”。这回“认房不认贷”了,房贷的发放额必然减少,对银行而言,就意味着盈利也要相应地下降,银行甘于拱手相让吗?

  可见,“认房不认贷”虽好,但要真正落到实处,还需银行不认“利”。否则,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投机者和银行还会“密切配合”,像变戏法儿一样钻政策的空子,使又一重拳打在了棉花上。这也给银监会提醒,力求政策严密是一方面,加强监管更为当紧。

(责任编辑:胡可璐)

延伸阅读
  • ·姜副市长的“炮轰”更加务实    2010年04月24日
  • ·“认房不认贷”还需银行不认利    2010年04月23日
  • ·姜副市长的“炮轰”更加务实    2010年04月23日
  • ·房地产调控还需长效药方    2010年04月23日
  •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