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夺得冬奥会短道速滑1500米和接力两枚金牌后,国家铁定的奖金70万元,加上吉林省政府表态将从吉林省政府和长春市政府拿到的120万元和100万的奖金,周洋得到的奖金至少300万元。此外,长春市朝阳区政府已经赠送给周洋家一套94平方米的新房,市值30万元。如此算下来,周洋得到的奖励将达到400万元,她的家庭也将因此一举脱贫。(《成都商报》3月2日)
国家应该予以周洋重奖。因为在我们固有的观念中,无论是夏季奥运会还是冬季奥运会,还是世界杯、世锦赛等国际比赛,运动员代表的都是中国,因此,任何荣誉的获得都是国家的骄傲、民族的骄傲。吉林省予以周洋重奖,也完全在情理之中,因为她在本届冬奥会上的优异表现结束了该省冬奥会上金牌零记录的历史,为吉林、为长春争了光。而对于周洋本人来说,因为“希望能借此让父母过上好点的生活”的梦想终于变为现实,无疑从其个人的角度来说,非常欣幸。
但在喜气洋洋的时刻,我想我们不该忘记“沉默的大多数”——也就是那些与周洋、王蒙们一起训练与比赛,在冬奥会上未能登顶,甚至没有能够获得参加冬奥会机会的从事冬奥项目运动的运动员。对于他们的生存状况,我们所知有限。仅仅从前一阵媒体有意无意地披露中我才知道,即便是周洋这样的世界纪录保持者,其月工资也只有500元人民币。
假如周洋不能在冬奥会上夺冠,她“让父母过上好点的生活”的梦想什么时候能够实现?假如若干年后带着一身的伤病退役,又缺少其他职业技能,这些运动员靠什么生存?国家需要奥运会上的荣誉,运动员需要基本生活的保障,什么时候能够将这二者统一起来?
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由于国家经济的发展,思维方式的改变,应该能够认识到竞技体育与国家形象有联系又有区别,而只有当奥运会上优异的表现建立在全民体育的开展、国民身体素质普遍提高的基础之上,体育强国才有意义,国家荣誉才能与运动员的保障有机统一起来。现在我们要做的,是让几十年一贯的所谓“专业化”尽早退出历史舞台,让业余化和职业化取代前者。
有些冬奥项目缺少观众,没有市场化的可能,比如说冰壶、花样滑雪,我们完全可以考虑让它们业余化,退出国家队的建制。对于少数具有一定天赋的选手,我们则可以考虑寻求企业赞助的方式,解决其生存所需要面对的诸多问题。对于冰球等具有相当观赏性,又有一定的市场潜力的运动项目,则可以尝试通过职业联赛,让运动员们从这项运动中获得回报。纵观世界上真正的竞技体育大国与强国,多数就是走的这条道路,有不少经验可供借鉴。
金牌不是一切。过去的做法搁在过去或许是合理有效的,但时代在变,社会在变,人们对竞技体育的认识自然也应该随之而做出调整。透过“一举脱贫”的新闻,我们应该看到,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和未来,已经到了必须做出适当改变的时候。
(责任编辑:侯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