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洋获得短道女子1500米金牌图为正式领奖现场
2月22日,长春市市长崔杰表示对冬奥会冠军周洋的奖励要参照王皓标准,周洋奖金或超100万。(2月23日城市晚报)
2月21日,2010年温哥华冬奥会短道速滑比赛继续展开争夺,在万众瞩目的女子1500米决赛里,世界纪录保持者中国18岁小将周洋,“以一敌三”突破韩国选手的围剿,以2分16秒993的优异成绩夺得金牌,并且刷新了冬奥会纪录,打碎韩国该项目冬奥三连冠美梦,与此同时,周洋也让中国冬奥代表团有了一届比赛的第三枚金牌,创造了历史。周洋在队友相继失利的极度困难时刻,自己挑战极限,不畏强手追赶,孤军奋战在女子1500米决赛的滑道上,而且很顽强,很勇猛,也很稳健。周洋为国家争了光,确实可喜可贺。但对周洋奖金或超100万的报道,引起了笔者的思考。
其一,我国的运动员都是专业的,从少年体校到国家队队员,都是有国家供养的,也就是说用的是纳税人的钱。按理说他们应该努力竞标拿奖牌,为国家争得荣誉,才对得起人民和家乡父老。可现在拿了金牌,还要用纳税人的钱来奖励,这合理吗?难道象改革开放前用精神奖励不行吗?人家日本和韩国那么有钱,为什么对拿了金牌的运动员不搞金钱奖励呢?我们为什么不能学学人家,对各种运动会的冠军的奖励进行彻底改革呢?
其二,与此形成反差的是对科教事业的奖励,无论是一般科学家还是我国的科学院院士,绝大部分人的奖励,都不能和奥运金牌专业运动员相比。以贡献而论,这公平吗?各地政府和知名企业可以把大把的钱奖励冠军,可却对捉襟见肘的科研经费安之若素,对有些贫困山区学校的危房无动于衷。由此不难看出,热衷于追求一些表面的、浮躁的、感性刺激的东西,而漠视那些深层次、恒久的、有真实价值的东西,是当今一些官员和企业领导理性思考的缺失。
其三,有人说,现在对冬奥会金牌运动员进行奖励,以后就会激励运动员拿更多的冠军。试问,金牌多就是体育大国吗?非也!金牌多是可以扬眉吐气,但我们的现实是,如今金牌与“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越来越远,体育与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越来越远。想一想,现在大城市的一介平民,想免费到哪里体育场馆打场球很难实现;最明显的是很多通宵熬夜看体育赛事的体育迷们,他们谈起体育赛事来津津乐道,对体育明星如数家珍,可若让他们去参加体育活动却兴味索然,一运动,便乏力头疼,甚至倒地昏厥。一边是热情四溢,一边是普遍冷淡,这种现象正常吗?如此下去,国民身体素质何时才能真正提高?
所以,虽然我们民族需要金牌扬眉吐气,但我们更需要成为名副其实的体育大国。
(责任编辑:李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