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经济眼 > 正文
中经搜索

涨工资降学历能破解用工荒吗

2010年02月22日 07:11   来源:西安晚报   毕舸
    今年以来,由于经济迅速回暖,沿海地区和内地同时出现严重的缺工现象。其中,广州、深圳、东莞等珠三角地区城市缺工超过200万人,部分生产线已处于停工状态。企业纷纷上调工资,调低学历、年龄等限制,希望用工荒得以缓解。(相关报道见今日本报4版)

    这几乎是一个意料之中却存在逻辑悖论的结果——每年新增上千万就业人口与企业用人需求之间的缺口,至今是一个令职能部门头疼的议题。号称“天之骄子”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已经开始成为“就业困难群体”,为什么一直被视为就业链条中最低端、在劳动力市场最缺乏议价能力的农民工,就突然成为掌握就业自由选择权的“特殊群体”?

    显然,“用工荒”不过是企业,尤其是三来一补企业传统用人模式逐步被淘汰的时代注解。“廉价劳动力”所带来的工人福利收入最小化、社会保障空心化、劳动技能偏低化等等弊端,正在为权利意识日益觉醒的农民工所无法承受,并且也无法跟上中国经济由单一的外贸主导型向内需发展型转移、先富群体型向全民普惠型升级的社会轨迹。

    不过,“用工荒”并非是农民工群体的福音。从报道中可以得知,许多农民工拒绝去沿海地区打工的原因是内地打工薪酬已同步跟进,但依然徘徊在月入千元的标准——只不过相比沿海地区,其生活支出比例下降,造成收入性价比相对提升。来自于基本生存费用相对降低的薪酬体系,说明农民工群体的收入增长依然赶不上其他社会群体。

    同样在沿海地区,依然有不少农民工找不到薪酬有所提高的工作,而企业大量缺乏拥有专业技能的工人——在过去二三十年的经济增长中,粗放型发展及企业“拿来即用”模式,劳动力输入地区与输出地区长时期对农民工技能培训的忽视,使得农民工群体的专业技能无法得以有效提升,造成农民工群体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低下,无法通过素质提升获得更好报酬。

    令农民工群体更为困惑的是,尽管有新劳动合同法的白纸黑字,但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在内的社保缴纳并不如人意,子女教育就学及其他问题无法获得强力保障,一些漠视农民工健康生命安全的“职业病”层出不穷,这让“用工荒”背后的权利荒继续存在。

    “用工荒”正面临“廉价劳动力时代”的多重欠债——无论是看得见的薪酬、社保、福利,还是看不见的休息权、话语权,都构成了“廉价劳动力时代”看似消退其实积重难返的效应。因此“用工荒”绝非农民工群体的权利增收,也不是纯粹市场意义的用脚投票,更多反映出农民工群体的“次优选择”,需要公共决策者以更大决心与魄力对症下药,真正开出解决“廉价劳动力时代”的政策之道。

    (作者系媒体评论员)

(责任编辑:李志强)

延伸阅读
  • ·农民工不能成防艾薄弱区    2009年11月16日
  • ·别拿农民工买房挤对大伙儿    2010年01月28日
  • ·农民工相亲会被谁冷落    2009年12月29日
  • ·骑摩托车返乡是一道什么风景    2010年02月10日
  •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