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本报报道,武广高铁开通后的首个春节“黄金周”,武汉旅游市场赢得“满堂红”:全市接待旅游团队同比增长160%,广东来汉游客人数突破3万人次。春节期间,我市共接待广东高铁团200多个,户部巷、首义园等风味小吃市场日均万人品尝小吃,其中70%是外地游客。但与此同时,武汉在这一奔涌而来的旅游热潮面前,显得准备不足,交通、接待能力、导游服务等各项相关配套服务和管理上的问题也随之更加凸显。在昨日召开的市政府常务会上,市长阮成发也坦言,应对高铁时代的“假日经济”,武汉还需要“补课”。
2009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条高速铁路武广线正式开通。这种大运量、快速连通的运输方式,直接改变着人们的出行和生活方式,并给沿线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产业的转移和延伸,人流、物流、资金流加速和扩张等方面的“高铁效应”成为武汉乃至中国热切关注和议论的话题。但从目前春节黄金周武汉在旅游上的表现来看,当这种“高铁效应”真正从理论变为现实的时候,作为高铁重要节点的武汉依然显得措手不及,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意识和能力都未能跟上高铁的脚步。
我们需要看到的是,中国交通的大发展,不仅将重塑中国的区域地理,也将重塑中国的经济版图。对于武汉来说,这既是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是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市场意识以及城市文明等的全方位考验。
如果我们把高铁驱动的来汉旅游热看作一面镜子,就能够清晰地看到,当武汉和广州两个特大城市之间的时间距离由10多个小时缩短为3个小时,当高铁模糊了传统经济圈的边界,使得沿海经济发达地带得以向更深的腹地延伸,我们做出的应对还远远不够。在差距面前,具体的服务内容固然需要调整和改进,但首先要补上的,是如何把机遇意识细化为具体的行动这一课。如果不能充分地置身于社会建设和发展的新趋势、新变化,如果缺乏足够的前瞻意识和切实的谋划和行动,失望的游客另寻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更高的旅游目的地便是必然结果。
武广高铁只是中国四纵四横高铁网络之一,以此为起点,不难想象,伴随中国更加完善、更加便捷的交通网络建成,社会发展各种要素的流动将会有怎样的变化,不认真研究机遇面前的对接之策,就等于将发展的良机拱手相让。
发展的加速度必将带来变化的加速度。交通的发展和飞跃带来的不仅是旅游这一块大“蛋糕”,在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更多更大的发展机遇和效应还会越来越清晰地显现出来。长期以来,武汉一直以优越的交通和区位优势而自豪,但事实也表明,当交通和区位优势变成真正的机遇时,武汉还显得反应迟缓,应对不足。
这并不是说武汉没有意识到高铁时代是一个机遇,事实上,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起步、高铁时代来临,武汉已经意识到这将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机遇期。现在需要反思的是,为什么意识到了还是没有做好。这就是意识与行动的对接问题,意识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实实在在具体而微地去分析判断,机遇会体现在经济社会的哪些哪怕是细微的层面,然后一点一滴去把握。
与可能带来的产业和资本转移相比,假日旅游或许不是机遇中的大头,但成功藏于细节之中,把握机遇,不能好高骛远、不讲抓大放小。机遇会在不同层面呈现,忽视了相对微小的层面,说明对机遇意识的认识还不全面。同时,为什么有了意识,行动却显滞后,问题出在哪里,需要武汉认真思考。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