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民工市民化

———城镇化建设系列述评之六
2010年02月09日 07:45   来源:经济参考报   高鹤君

  一个老乡的经历常常令笔者感叹不已。

  20年前,17岁的小肖从湖北农村来到北京打工。他当过餐厅的服务员,做过夜总会的保安,当过地产销售公司的销售员。20年后的今天,他依然“漂”在北京,不断地变换着各种工作。

  年近40的他,依然没有结婚,因为乡下的媳妇他看不上,而城里的姻缘却迟迟不能相遇;尽管有了一些积蓄,但对房子只能望而兴叹;有着一个又一个的“城市梦”,却无法融入这个城市。现在,他最关心的是在自己家乡分得的几亩土地,因为他最后还是要靠土地吃饭。

  小肖的经历折射出农民工这个角色的几种特征。

  首先,缺乏一种持续发展的技能,他们普遍凭借一种天分来寻找工作。尽管有不少农民工天资卓越,在城市里脱颖而出,也有不少农民工善于抓住机遇,积累知识和技能并取得成功,但是,大多数农民工的经历都和小肖相似———凭体力吃饭,在低技术含量的工作间不断转换。

  其次,他们对所在的城市没有归属感,游离于城市体制之外,情感上所认同的还是自己的乡土。一张小小的户籍卡以及由其演化而来的各种制度把他们和所工作的城市隔离开来。无论是在求职、就医、上学,还是参与城市各种公共事务中,他们都一次又一次地被证明是外乡人。

  城镇是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文明的载体,是各种市场要素汇聚的地方,也是市场经济最活跃的地方。它一方面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被工业化、信息化、国际化和现代化所推动;另一方面又不断创造着现代的城市文明,包括市场规则、契约精神、知识的学习与创新、技能的积累与运用,竞争意识和公民的社会责任感等。

  笔者认为,具有这种城市文明的群体才是真正的市民群体。只有这种群体源源不断地成长,城镇化才具有无穷的活力和动力,才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起到重大的作用。

  站在这样一个角度上来看,让农民工市民化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就具有了决定性的意义,同时,也应该是大力推进城镇化的本质所在。

  首先,让农民工市民化需要城市公共资源的普惠制,这些公共资源包括教育、公共卫生、住房租房,社会保障等。只有在共享普惠的公共资源的环境下,农民工才能逐渐认同城市,适应城市,并产生进入城市文明的动力。

  其次,要提供一种公平竞争的职业环境,这种环境包括职业岗位的公开透明、劳动报酬的待遇均等,职业保障的公平一致等。只有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下,农民工才有更多的机会获得工作,才会有意识地提高工作技能,逐渐培养学习创新的能力。

  最后,要有一种城市公共事务的参与环境,这种环境包括社区的文化活动、城市的社会活动以及与城市相关的政治活动等。因为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个性,这种个性蕴涵在无形的城市文化中,让农民工参与公共事物,会让他们吸收这种文化,培养自己的文化品位。

  所有这一切,都需要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进行新的体制设计,改变原来的不适应城镇化要求的旧有体制。这种设计与改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才能完成。

(责任编辑:侯彦方)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