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经济眼 > 正文
中经搜索

“口香糖”是个推卸责任的障眼法

2010年01月07日 13:12   来源:中国网   李晓亮
    假如说“口香糖”可能和你的居住权发生奇妙关联,你能想象出它们之间会出现怎样魔幻般的等式或不等式关系吗?我知道,这问题貌似很扯淡,听起来就像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魔法学院中才会遇到的问题。

    不过,不是有句话叫“一切皆有可能”吗?比如你若是广州保障房住户,就不能只把这当笑话听了。广州市住房保障办没准就有如此魔力。近期他们列出的等式中,“‘吐7次口香糖’=‘收回保障房’”就赫然在列。

    昨天开始征求意见的广州保障性住房管理扣分办法规定,住户被扣20分,房屋即被收回,5年内不得再申请。而吐口香糖、乱扔果皮、纸屑、烟蒂等轻微行为,一次扣3分。7次后您房子就没了。

    在房价基本够普通家庭背一辈子债,在“蜗居”受热捧“蚁族”被同情,不少人短期内很难挣脱以昆虫冠名的生活方式的语境下,“7块口香糖等于一套房”,让人实在难以估摸出这种“史上最贵口香糖”是怎么出炉的。甘冒天下之大不韪,“虽万千人吾往矣”,出台这么不靠谱甚至会遭舆论唾骂围殴的政策,政策制订者当初得鼓足多大的勇气啊!

    既然都已拿出征求意见的《扣分办法(试行)》了,你尽可以开骂了,或许人家也早有心理准备。你可以说这是以穷人的“素质”为幌子,拿穷人的居住权开玩笑;而且单拿穷人开刀,可以算是某种意义上的“歧视”和权力傲慢;轻微的不卫生行为,就如此小题大做施以重典,简直是“酷刑主义”。

    你也可以语重心长地给广州住房保障办进行基本的常识普及和初级普法教育。苦口婆心地告诉他们,“居者有其屋”是人们的权利,是政府的义务。保障性住房本就是低收入群体理应享有的福利,衡量标准只应是经济条件,而非纠缠于道德层面和个人生活卫生习惯等无碍大局的细枝末节。

    但是,这样的结局也大致不难料想。你可以板着脸一本正经义正词严地摆事实讲道理,但人家或许只会躲在后面窃笑,笑你天真幼稚朴素善良。难道这些在其位谋其政的“肉食者”,真的不知这么浅显的常识?

    韩寒常在博客上说,你得学会分析那些公共政策制订者的心理。这话实在。政府由人组成,公权力由人行使,政策都是人订的。在当前广泛的民意参与、权利与权力博弈在政策出台前都还难渗入的现实中,很多政策其实就是主管部门几个人关门鼓捣出来的。你指望它最大限度代表公平与正义,是公益的化身,肯定不现实。它身上没有明显的部门利益魅影就不错了。

    而这次的“口香糖换套房”扣分办法,虽不说有太多利益痕迹,至少也没有恪守职责秉持公益。它更像是住房保障办使的一次障眼法,想以此卸掉身上太过沉重的责任。住房保障办比谁都清楚当前高房价下的政府在保障性住房领域的责任。

    但即便从全国来看,四万亿投资中保障性住房完成率也只有可怜的两成多。原因很多,比如保障性住房属典型的“中央请客,地方买单”的公共政策。七成资金需要地方支付,地方政府当然没有动力和积极性。再者,我们迄今没有一部关于保障性住房的法律制度,也无专门负责住房保障的机构。

    这就让住房保障方面欠账日甚,而民众住房呼声日高,又不能老打政策白条。夹在中间的住房保障办,就得想办法在现有房源紧张的情况下,“加速”人们入住频率,尽量让最多的人“被保障”一把。而“口香糖扣分”办法,或许就是在他们冥思苦想之下得到的“妙招”。

    这就像官场评奖一样,为了内定的领导一定获奖,评奖办法都是根据“准获奖者”资历来编造的。“口香糖”这一招,虽然很不人道很苛刻,没准却是他们目前能想到的“很无奈”也很无赖的卸责“障眼法”。
(责任编辑:年巍)
延伸阅读
  • ·创意口香糖    2009年09月23日
  • ·墨西哥人对口香糖又爱又恨    2009年03月25日
  • ·咽了口香糖能否消化(图)    2009年03月03日
  • ·嚼口香糖不宜超15分钟    2009年02月19日
  •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