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过后中国经济靠什么赢得未来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危机过后中国经济靠什么赢得未来

2009年12月01日 07:03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李玮 李会民


    中国要借新技术布局中兴之路。从长远来看中国的首要任务是要抓住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机遇。在近期,还可以关注这样一些方面:一是通过压缩高碳排放行业,发展低碳经济,借助碳排放交易实现经济转型。二是实现初级产品过剩产业的升级与技术跨越。以钢铁产业为例,我国粗钢产能严重过剩,如果变产能过剩的压力为资源重组和产业升级的动力,以技术攻关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含量产品生产能力,将会给传统产业的技术转型与跨越开辟一条新的路径。三是在美元弱势、国际贸易结算体系多元化、金融市场风险加大的背景下,加强控制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金融风险,抓住风险收益机会。如果能做到“涨潮上山、退潮赶海”,也不失为实现赶超与跨越式发展的一大机遇。总之,在宏观中追赶、在微观中实现,开展非对称竞争,在发达国家经济体遇到危机转型时期,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经济体有可能实现跨越。

    纵观世界经济史,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或中兴,都是以掌握当时世界最前沿科学技术为基础实现的。目前我国与主要发达国家在物联网、新能源产业和新农业技术上差距不大。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具备发展这些新产业的技术基础和财力物力。因此,在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爆发伊始,应该抓住机遇,通过新兴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去克服危机,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要有“壮士断臂”的勇气来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新兴产业和前沿产业。如果充分运用我国经济复苏态势远好于发达国家的有利形势全面布局跨越战略,那么这次危机对于中国而言,就是实现国家经济崛起和民族复兴的难得机遇。

    后危机时代中国面临的问题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与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出口受阻,原来拉动GDP增长最重要的马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负。利用初级产品出口换来的高额外汇储备面临贬值。同时,生产出口产品所需的资源已现瓶颈,环境压力沉重。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经济总量增长快而基础不稳。居民贫富差距拉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后危机时代的宏观经济政策环境对中国来说是个严峻的考验。

    居民高储蓄率政府强控制力保中国经济过难关。中国经济在危机之后复苏势头良好,从经济数据可以看出复苏的趋势已经确立。中国经济能在全世界率先复苏,是因为具备抵御危机的一些天然优势。

    首先是居民的高储蓄率。手中有粮心不慌,备好棉衣好过冬。居民储蓄率高达50%以上,到今年9月,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高达25万亿。高储蓄率一方面是得益于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和家庭观念,另一方面是受制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多数人要为未来养老、子女教育、医疗、住房存钱。有了存款做保障,国内消费不会因危机而大幅下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2008年绝大多数月份同比增幅都在20%以上。2009年各月增幅也在15%左右,要高于2007年以前各月的增速。今年汽车消费的增长势头更是令人鼓舞。消费的强劲增长带动经济复苏。高储蓄率也为投资提供了资金保障。

    第二是政府控制力强,掌握资源多。人心齐,泰山移。当危机发生时,政府做出行政指导让企业尽量不裁员。调动财政资金、信贷资金大力投资。到10月,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幅达33%,明显高于之前各年同期水平。4万亿投资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对经济复苏起到了重要作用。

    虽然出口增长为负,但拉动经济增长的另外两驾马车——消费和投资的强劲增长保证中国经济在世界危机期间仍能高速增长,将在全世界率先复苏。

    美国居民靠借钱消费,政府财政赤字巨大,连年贸易逆差。中国情况正好相反,居民大量存款,多年的贸易顺差积累了大量外汇储备。美国借贷消费难以为继,中国经济合理消费不足。因此,中国率先摆脱由美国过度借贷引发的危机是具有必然性的。中国在另一个极端,面临另外一种困境。

    居民高储蓄率政府强控制力之剑的另一面居民高储蓄率,政府对经济资源的高度控制是一柄双刃剑。政府对经济资源控制力强,主导经济发展,一方面,在危机时期可以快速动用各种力量,代替失灵的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但是,另一方面,在正常时期,政府的各种力量可能对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产生干扰。

    高储蓄率意味着低消费率,生产出的产品自己不消费,那就要对外出口,中国实行的是典型的出口导向战略。然而,国外市场受制于人,面临太多不确定性,如果过度依赖外需来拉动经济,经济增长基础就不稳固。

    出口导向型战略助经济“起飞”但已现瓶颈。主导中国经济有两条主线。一条是政府强控制力下资源集中,形成政府主导的模式。另一条是出口导向型战略,依赖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

    出口导向型经济是后发展国家经济“起飞”的重要手段。政府着重于利用国外资源并开拓国际市场,采取多种措施鼓励生产出口产品,以出口带动本国经济高速增长。20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率先采用这一战略,建成了“东亚奇迹”。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成功实施出口导向型战略:引进外资、快速打开海外市场、利用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获得巨大的溢出效应。中国从百废待兴发展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显然是非常成功的。

    但是,这次世界金融与经济危机也部分暴露出主导我国30年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面临困难。美国奥巴马政府提出“世界经济的再平衡”,促出口、保就业。中国对外出口面临资源瓶颈、贸易壁垒的阻挠。依靠对外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路越走困难越大。长期施行出口导向这种非均衡的赶超战略,再加上政府强控制力下资源集中,致使中国经济累积了一系列矛盾、存在一系列问题。

    首先,内需不足,经济总量增长快而基础不稳。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是出口和投资。低效率的投资是难以维持持续高增长的。主要出口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品、或者两头在外的代工型产品。技术落后、高能耗、高污染,占用了大量的资源却无法为国内居民带来相应的收益。居民消费能力不强,消费对GDP的贡献自然就低。从长期来看,只有本国居民消费能力逐步提高,才能推动经济稳步成长。

    其次,很难依靠技术进步来推动经济增长。根据生产函数,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中国重复引进设备,技术共享和消化吸收不充分。借助外企可能会获得短暂的对内竞争优势。但是只要国外技术一更新,中国企业的优势便得而复失。这样的例子在钢铁、家电、汽车和化工等行业比比皆是。

    第三,产业体系布局不合理,国际收支不平衡。中国是出口导向型经济,产品市场受制于越来越严重的贸易壁垒,原材料受制于供应商联盟。缺乏产业体系的国际化布局。今年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件已经有上百起,并且涉及的贸易额越来越大。海外市场严重受制于人,在原材料购买方面也处于弱势地位。

    第四,区域经济差距大,地区发展不平衡。中国经济总量已经处于世界第三位,仅依靠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潜力越来越小。实际上,按照国际贸易的理论,世界各国按照自身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各自都会受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让各国居民都获得好处。如果一味强调出口换取外汇或者黄金,这就倒退到了“重商主义”政策。而“重商主义”早就被证明是不成功且不可持续的。

    明年及未来宏观经济政策展望

    国家决策层已经看到了出口导向型经济战略面临的困境,也注意到了当前经济与社会的一系列矛盾和风险。政府正在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产业振兴,实施西部、中部、环渤海、东北老工业基地开发的战略,启动养老保险和医保的全面覆盖、实施刺激内需措施。

    在去年经济出现快速下滑的情况下,政府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采取了投资刺激经济的方式以达到保增长的目标,今年国内经济复苏很快。预计在明年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机会延续,但货币供应量将有所收紧,调控通胀预期。明年以及未来几年将以促进消费、调整经济结构为重点,实际上还是寄望于利用强有力的政府资源来缓解当前的经济矛盾。最终是希望依靠内需拉动中国经济良性发展,对出口导向型经济战略进行调整。具体来说,预计会重点实施以下几方面的政策。

    第一是启动消费。包括减税收、增补贴,以及医保、养老保险逐步全面覆盖。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缩小贫富差距。只有消费稳定增长,以内需拉动战略逐步替代出口导向战略,中国经济增长才能基础稳固。促消费政策在今年对经济复苏作出了很大贡献,预计仍是明年的政策重点。

    第二是经济振兴与经济结构调整。以重点产业规划为引导,推动产业增长和调整产业结构。今年继续加快铁路、公路、机场的重点项目的建设,以加强长远的经济基础并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布局。有重点的投放信贷、以贷款补投资,通过增量信贷的投放来促进投资、拉动经济增长,通过信贷的投入方向来调整产业结构。今年这些经济政策取得了良好效果,很好地实现了保经济增长的目标。明年的这些重要政策将继续执行,不过这些政策的重点由“保增长”转向了“调结构”。重点产业振兴规划里面非常大的篇幅是关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容,明年这些产业政策重心会自然转向产业结构调整。今年开工了大量铁、公、机建设项目,明年这些项目建设会继续进行,后续投资也需要继续跟上,明年整个固定资产投资的总量不会小。今年新增银行贷款有望达到10万亿,明年新增贷款规模肯定会大大小于这个数字,但是应该会高于正常年份。信贷投放的重点也会有所改变,大型企业并购、小企业、三农和扩大消费仍然会是贷款支持方向,预计房地产开发贷款会有所收缩。明年国家重点项目和重要基础设施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不会变。同时还会在区域方面,加大对环渤海地区、中西部基础建设以及二线城市的支持,产业方面,未来较长时间,将加大对新兴市场、新兴行业以及对中小企业的倾斜。

    第三是抑制产能过剩、坚持节能减排。国家已经制定了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出台了控制总量、淘汰落后、兼并重组、自主创新等一系列推动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国家发改委今年9月出台了《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目前政策效果已初步显现。但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问题仍很突出,除了传统产业如钢铁、水泥等仍然问题严重以外,新兴行业如风电、多晶硅等有重复建设倾向。明年有望出台抑制产能过剩的具体政策,同时继续实施节能减排。从08年底到今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节能减排。预计明年这些政策将继续执行,这必将有力促进节能减排和结构调整。

    第四是“北上-西进-中转”区域经济战略继续执行。自1999年提出“西部大开发”以来,中国迈上了区域协调发展的道路。并形成了东部率先、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振兴“四大板块”,以及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八大经济圈”。而2009年更是连续出台区域经济规划,《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横琴总体发展规划》、《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以及《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相继获得国务院批复。国家的区域经济规划已做到全国布局,区域改革进入到一个深化阶段,各地经济将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将更加多极化,中原、西北也有望成为区域经济规划的重点。

    第五是化解出口导向型战略目前面临的困局。“南突、西联、北和、东通”,坚持平等外交、求同存异的原则,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良好外部条件。谋求与东南亚联盟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启动与印度、尼泊尔等国经济联系;保持与俄罗斯睦邻友好关系和经济交往;加强与韩国、日本等国的沟通与贸易往来。利用国际经济的比较优势,提高整体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利用有限的资源为人民谋取最大的经济收益。

    内需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贫富差距、地区经济不平衡是中国面临的宏观经济问题。可以预见明年或者未来一段时间,政府会对症下药,应该能够缓解当前面临的经济矛盾。

    如果明年的促消费、调结构、均衡地区发展政策能够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效果,则会对中国经济良性发展起到很大作用。但是,如果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抑制产能过剩、节能减排演变成了“国进民退”的大戏,那将是很危险的。如果这样,资源会更加集中到政府手中,居民掌握的资源更少,刺激消费只会变成美好的愿望。资源配置不合理、企业运行的效率降低,将会积累更多矛盾。最后变成出口不振、内需不足,陷入日本式的经济泥潭,整个经济无法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从长期来看,需要解决出口导向型经济战略难以为继、政府控制资源过多居民掌握资源不足而无力消费的深层次矛盾。我国政府应该借助这次国际金融与经济危机之后新技术、新产业发展的机遇,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让经济资源向居民倾斜,并建立全面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国强民富,依靠内需促增长,让经济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