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房改呼声折射房市“马太效应”困境

2009年11月13日 08:15   来源:光明网   陈庆贵
    最近,社会上出现“二次房改”的呼声,引发人们对既买不起商品房、又难享受保障房的“夹心层”群体的关注(11月1日新华网)。

    中国首次实行住房制度改革11年后,为何再现“二次房改”呼声?原因明摆着:“夹心层”群体买不起房,他们“居有其屋”权利难以实现。在我看来,“二次房改”呼声再起背后折射的是现下中国房市的“马太效应”困境。

    我所谓的“马太效应”,至少在现下中国房市至少有两大现实表现:一是房价疯涨导致房价愈来愈高,二是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滞后于房价增长速度,普通居民和广大“夹心层”愈来愈买不起房。在北京某公职部门工作的李炘睿是南京大学高材生月薪四五千元,在别人眼中他生活应算轻松如意,殊不知其为买房近乎“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谈起房子他大叹苦经:“北京市四环以内的期房均价已经过两万了,照这样算,我攒一年的钱只能买一两平方米。月薪是百儿八十地涨,而房价是三千五千地涨,收入永远追不上房价,我们什么时候才能享受到政策的照顾呢?李炘睿只是众多“住房夹心层”的一个缩影。时下,这个群体正在普遍受到高房价折磨。权威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以来,在实体经济尚未回暖的情况下中国一线城市房价扶摇直上,其涨速涨幅与经济基本面“脱钩”远远超过经济回暖进程。9月份,深圳商品房每平方米成交均价已超过2万元,创下历史纪录,杭州北京上海等地房价也在近期达到或超过历史高点。

    二是房价扭曲导致富人财产积累“滚雪球”愈来愈富,穷人财产相对“缩水”愈来愈穷。表现于住房消费投资,便是随着房价过快上涨,“夹心层”购房负担越来越重,房地产市场购买力出现严重分化。据上海绿地集团内部人员介绍,该集团今年6月份推出的一个单套售价超过250万元的高档住宅项目,两个月内销售一空,七成购房者是现金支付;而推出的另一个单套总价不过几十万元的中档小户型项目,七成购房者却是贷款买房。

    在我眼中,“二次房改”呼声再起既是房市“马太效应”的显现,又是其作用的结果。所谓“二次房改”,是相对我国1998年首次实施住房制度改革而言,针对房市的失衡现象,自去年下半年起由中国投资学会副会长刘慧勇、清华大学李稻葵以及住宅法专家李明等学者各自提出的再次对住房制度进行改革的方案。说白了,“二次房改”提出正是对房市“马太效应”困境的反动和救赎。

    据悉,“二次房改”呼声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一方面肯定1998年政府推动“房改”的积极成果,同时又认为过去11年的“房改”存在过度市场化问题,特别是保障类住房供应严重不足,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滞后”。我不是房地产政策专家,对“二次房改”的可行性和现实性不敢妄加置喙。但我认为,“二次房改”实质是试图藉以中央出台政策地方落实政策发力,让买不起房的人有房住。换言之,“二次房改”的实质仍是一个执行力问题。

    事实上,中国房市“马太效应”困境的形成,地方对中央房市政策执行力不到位正是重要导因。曾参与房地产政策制定的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认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仍处于“幼年”时期,1998年启动的房改仍需继续深化和完善,目前楼市出现的种种问题,主要是国家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执行力度不够。“二次房改”的提出本身,折射部分公众认为有关部门仍应加大改革力度,进一步完善住房供应体系。也就是说,如果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执行力度到位了就不会有房地产市场“马太效应”困境,没有房地产市场“马太效应”困境就不会有“夹心层”买不起房,没有“夹心层”买不起房就不会有“二次房改”呼声再起。

    “夹心层”呼吁“二次房改”,表象上是由于商品房价格增长过快,房市出现阶段性泡沫,然而其实质却是呼吁各级政府加快住房保障制度建设。全国人大常委会10月28日公布的权威报告显示,截至8月底,全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完成投资394.9亿元,完成率仅为23.6%。这一数字的背后,正是凸显了地方政府对住房保障政策的执行不力。难怪有关专家表示,政策再好落实不到位也无济于事。

    因此我敢断言,没有地方政府对中央政策雷厉风行不折不扣的执行力,即便推出“二次房改”惠民新政,恐怕也难以使中国房市走出“马太效应”困境;中国房市走不出“马太效应”困境,“夹心层”群体恐怕仍会“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责任编辑:李志强)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