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持续发展动力的思考
2009年11月12日 08:22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李金柱
[
我要发表评论
]
[
推荐朋友
]
[
打印本稿
]
评新而论
·
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 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
中经评论:不断擦亮“投资中国”这个金字招牌
·
“算法向善”,不妨从强制休息开始
·
免签扩容尽显开放的中国
·
“AI带货”不得侵害他人权益
·
用好化债“组合拳” 让地方政府轻装上阵
“经”点热评
·
景点商拍管理要因地制宜
·
让外卖餐饮“新食尚”蔚然成风
·
与世界共享“春节经济”的魅力
·
警惕“炒谷热”背后风险
·
用好“先医后付”这张信用卡
·
卫生巾不该只符合“最低标准”
21世纪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两件大事之一,是中国人口城市化。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了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号召,这将是我国未来几十年发展的主题,也是对我国发展全局和前途有着决定性影响的大战略。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城市发展的规律,推动城镇化又好又快发展,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重要任务
近期,笔者参加了第二期现代城市领导者专题研究班,先后赴深圳、东莞、惠州、香港、南通、上海考察学习现代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保护的经验。长三角、珠三角这些城市成熟的都市品质,特别是不断开拓创新、培育持续发展动力的做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示。实践表明,城市发展动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城市发展的质量和速度,最终决定着城市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程度。总结研究和借鉴这些成功经验对中西部地区城市的发展有着现实意义
城市产业结构决定和影响着城市的发展方向及未来变化,不断打造体现着本地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禀赋熏独具特色的支柱产业及其产业集群,是培育城市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管理者的宝贵品质。社会管理创新尤其是制度创新,是城市发展动力的要素之一
文化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产业,文化产业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生态城市和重塑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城市功能体现为城市对资源要素的聚集和扩散作用以及城市对生产、生活的综合服务能力。打造宜居、宜业的高品质环境是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
动员和依靠公众积极参与城市规划与管理,让公众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建立“资源共享、环境共保、基础设施共建、支柱产业共树”的城市社会管理机制,是推动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措施
城市持续发展动力——不断培育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城市,因“市”而“城”。经济是城市存在和发展最重要的支撑,经济实力反映一个城市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能力,该因素既是动力,又是结果。城市产业结构决定和影响着城市的发展方向及未来变化,不断打造体现着本地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禀赋熏独具特色的支柱产业及其产业集群,是培育城市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总人口356万,国土面积43578平方公里,煤油气盐组合赋存,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1998年7月,榆林被设立为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从此拉开了榆林能源开发建设的帷幕。10年来,榆林经济快速增长,GDP增速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以上,经济总量稳居陕西省第二位。陕西省委、省政府认为,榆林已经是资源富集、产业聚集、企业云集的区域板块,是生产力要素最为活跃、增长力最为持久的发展地区,已成为陕西省发展的重要一极。按照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榆林市委确定了未来的发展蓝图,即围绕建设中国经济强市、西部文化大市、塞上生态名市三大目标,实施科教引领、创新转型战略,发展能源、城市、生态、区域四大经济,推进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现代特色农业基地、陕甘宁蒙晋区域中心城市三大建设,努力构建魅力、和谐、强盛新榆林。
建设陕甘宁蒙晋区域中心城市,成为吸呐、辐射、带动周边县域快速发展的引擎,榆林已具备资源、区位、人文、社会资本及科教后发优势,当务之急是在搞好城市规划的同时,搞好产业发展规划,将资源禀赋优势转化为科技优势,以期不断培育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近期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特色和优势不放松,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力打造能源化工产业集群;坚持走现代特色农业发展道路,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围绕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打造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这三个集群中能够成为榆林今后一个时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是能源化工产业集群,在坚持能源开发的同时,上游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下游发展精细化工业,搞好深度转化,提高产业关联度。在打造煤电材料、煤制油、煤盐化工和油气化工“四大产业链”的同时,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推进单晶硅、多晶硅及光伏产业。未来10年,榆林投资1.5万亿元,建设10个领域80大类1000个重大项目,构筑大能化、大农业、大城镇、大生态、大水利、大交通、大流通、大科教、大资本、大平安“十大体系”,形成榆林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框架,支撑榆林在更高水平上全面跨越发展。
届时榆林将成为中国最大的火电基地和煤化工基地,成为国家西气东输的枢纽、西电东送的源头、西煤东运的腹地,成为21世纪中国能源战略安全的重要接续地。中期要在“三大产业集群”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为能源化工基地配套的现代服务业,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升级,促进能源化工基地产业多元化发展,成为陕甘宁蒙晋区域能源产业的服务中心;远期要着眼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变化,着眼于我国经济必将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榆林也必将在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上更趋合理、更加优化,未来几十年将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经济,使其成为支撑榆林进一步做大做强的可持续发展动力。
城市持续发展动力——不断激发社会管理的创新力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管理者的宝贵品质。社会管理创新尤其是制度创新,是城市发展动力的要素之一。香港和内地五城市在实践中注重理念创新,注重人文关怀,注重精雕细刻,无论是城市的时代性,建设的艺术性,还是管理的和谐性,都使我们受益良多。
榆林经济发展迅猛,2008年人均GDP已经超过了4000美元,但仍属后发展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不同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与保护不够协调,还处于初创期向成长期过渡阶段。当前亟须推动经济社会全方位转型,具体要从发展理念、发展方式、政府管理、市场机制体制、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创新转型,使榆林的发展真正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上,要遵循四条重大原则,一是把握一条“主线”即以人为本;二是把握一条“红线”即规划压倒一切;三是把握一条“生命线”即产业发展;四是把握一条“底线”即生态环境保护。树立科学规划是关键环节,产业支撑是源头活水,依法管理是重要保障,全面、协调、可持续是永恒主题等理念。近期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好管理创新熏首先是要搞好依法行政,牢牢把握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其次是创新政府管理机制,在城市建设、规划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过程中,全面推广绩效预算、绩效评估、行政问责“三位一体”的公共项目绩效管理模式;第三,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城乡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制订就业、培训、就医、定居、子女入学等方面城乡居民平等享有的制度和政策,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第四,建立健全资本市场,推动具备条件的民企上市融资,积极培育证券、信托、担保、商业银行和信用社等地方金融机构,规范和引导民间信贷健康发展;第五,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和维稳工作长效机制,搞好人民群众利益关系协调,实施政法队伍建设工程,健全公共安全应急预警体系和治安防控网络,确保市民安居乐业。
城市持续发展动力——不断挖掘文化资源的升值力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更是一个地区发展的精神动力。现代城市发展理念告诉我们,文化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产业,文化产业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榆林有着厚重的边塞历史文化、优秀的陕北民俗文化、光辉的革命传统文化。榆林城是1986年被命名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南塔北台,六楼骑街”建筑特色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城市化进程中,榆林要特别重视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使文物保护观念在民众中深入普及,要坚决制止对城市传统文化遗址文脉和风格的破坏行为,使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得以世代传承。首先是实施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艺术精品生产、社会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人才建设六大工程,推动文化的全面发展和繁荣,将榆林文化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增值的新优势。做大以信天游为主要内容的陕北歌舞,不断提升榆林的原生态文化艺术品质。其次是深入开展“书香榆林”建设活动,组织实施“周周读书、人人培训”工程和全民读书月、主题读书等活动,建设榆林干部网络培训学院,办好“榆林大讲堂”,在全社会营造“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同时,要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实施职业教育振兴、农民技能教育等重点工程,培养适应生产力发展需求的适用型人才。第三,树立大文化观念,促进文化产业与教育、科技、信息、体育等相关行业联动发展,开发长城游、黄河游和红色旅游——毛主席转战陕北等精品线路,建设大漠、黄土两个旅游风情园,把能源品牌、历史文化名城品牌、大漠生态观光品牌融为一体。
城市持续发展动力——不断打造生态环境的持续力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克服实践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等方面成果。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是城市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是决定人民生活质量的基本前提条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生态城市和重塑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生态城市的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快速发展中的榆林,生态环境建设与能源化工产业发展同等重要,建设任务非常艰巨。首先要大力发展新型环保产业,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减轻能源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承载的压力。其次,积极配合国家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市的各项工作,建立健全环境价格调节和生态补偿机制,加快生态型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建设,推进废物综合利用,开展煤矿采空塌陷区治理,提高资源转化和综合利用效率。第三,继续坚持“南治土、北治沙”,大搞植树造林,实施绿色长城、绿色长廊、黄河水保生态、三北工程、天然林保护等重点项目,用10年时间,每年投入10个亿,重点实施绿色通道、环城防护林带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荒沙治理等“十大林业工程”和市政“十大园林工程”,加快建设绿色榆林,把生态建设与能源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第四,加快中心城市周边的东沙森林公园、西沙大墩梁城市森林公园、北部沙地森林公园、南郊万亩农田湿地绿色生态景观建设,建成环城防护景观绿色生态公园,构筑“城在绿中,林在城中”的自然山水园林城市景观。第五,遵循节能、节水、节地的原则,推广使用建筑节能产品,实施中水回用工程,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进城市节约集约用地,拓展城市用地空间,建立健全城市节约和集约的发展机制,努力实现低碳排放,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城市。
城市持续发展动力——不断构筑城市功能的拓展力
城市功能体现为城市对资源要素的聚集和扩散作用以及城市对生产、生活的综合服务能力。打造宜居、宜业的高品质环境是城市发展的永恒主题。根据城市地理学关于城市功能的解释,一个城市,如果其经济生活中基本活动部分的内容和规模日渐发展,这个城市就势不可挡地要发展。
榆林城市功能确定为陕北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的核心城市、陕甘宁蒙晋接壤区域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沙漠绿洲宜居城市。今后一个时期,榆林城市规划和建设的主要任务,一是要充分发挥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的区位优势,规划与市外相衔接的大交通体系,形成榆林通往西安、北京、郑州、太原、呼和浩特、银川的“一日交通圈”,打通北上南下、通江达海通道,成为黄河中上游经济、文化活动的区域中心,成为面向西北、华北地区的经济纽带。二是实施“133599”城镇体系规划,提高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带动功能,积极争取横山、米脂、佳县3县设区,大力支持神木、靖边、绥德3个县城发展副中心城市,加快其他5个县城和99个建制镇建设,构筑以榆林为中心,神木、靖边、绥德为副中心的1小时经济圈,形成“一主三副”城市群。三是要搞好产业布局,加快榆横、榆神两个省级工业园的建设,实现产业向园区集中。四是突出三个功能区建设,即古城区突出旅游、文化、商业、休闲功能定位,提升文化品位;新城区主要功能是建设融商业金融、教育科技、高尚居住、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城市新区和国家能源化工基地的管理研发中心;西沙区突出商贸物流中心、行政办公的功能定位。五是加强市政道路、桥梁、供气、供热、供水、公共绿地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十一横、十一纵”大城市道路骨架。加快公路、铁路、航空线路、电网、通讯网、水库“三路两网一库”建设,构筑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城市持续发展动力——不断培养社会公众的参与力
城市的本质是为社会公众提供综合性的公共服务,城市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是否优质、到位,是由社会公众所评定的,这就决定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各项活动离不开公众参与。如果没有公众参与,城市的发展就等于没有了“动力源”和“风向标”。动员和依靠公众积极参与城市规划与管理,让公众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建立“资源共享、环境共保、基础设施共建、支柱产业共树”的城市社会管理机制,是推动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措施。
榆林市完善城市管理,关键是要强化社区管理,发挥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城市管理网络。首先要建立城市管理公众参与的长效机制,培育扶持引导企业、社会中介及社会自治组织参与城市管理和经营,鼓励社会力量在环卫、物业管理等领域发挥作用,逐步建立政府与社会组织协同管理和服务社会的工作机制。其次是广泛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尽快制定和完善城市管理的地方规范性文件,改革城市供水、供气、供热、环卫、公交等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城投公司运营机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运行。加快推进城市数字化管理的进程,提高公众的参与度。第三,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推广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职业培训实训基地、创业与企业孵化基地建设,完善劳动力市场服务体系。第四,广泛动员社会公众参与“双创”(创建卫生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工作,重点开展市容市貌、交通秩序、环境污染、食品卫生与传染病防治、城乡结合部和窗口单位环境卫生等整治活动,坚持不懈地推进双创“三项活动”(中心城市开展“双创”、县城开展卫生城市创建、全民开展清洁运动),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当前,作为榆林城市持续发展的动力——经济核心竞争力、社会管理创新力、文化资源的升值力、生态环境的持续力、城市功能的拓展力和社会公众的参与力已经初具基础形态。我们要以建设百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为目标,创新城市发展理念,彰显城市特色和魅力,努力把榆林建成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古城与新城各展风采、人文资源与生态资源相互依托的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宜业宜居城市。
(作者为中共榆林市委书记)
(责任编辑:李志强)
延伸阅读
·
通化:快步走在振兴发展的路上
2009年10月27日
·
确保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后继有人
2009年10月25日
·
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风破浪 引领经济发展
2009年10月22日
·
大连开发区隆重庆祝建区二十五周年
2009年10月16日
·
切实提升综合竞争力 积极打造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2009年10月09日
·
政治局常委联系点巩固拓展学习实践活动成果见实效
2009年09月21日
我要评论
城市持续发展动力的思考
21世纪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两件大事之一,是中国人口城市化。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了...
点击进入评论频道
中经评论
|
中经天天评
|
网言众议
|
经点热评
|
理论前沿
|
声音
|
经济学人
|
经济眼
|
观察家
|
专题
商务进行时
·
“告不倒”的嚣张气焰
·
“大师们”最近有点烦
·
该不该拒绝"熊孩子"?
·
美国官员嫖妓如何处理
声音·
voices
·
企业家注意自我更新,反省当前环境,该...
·
如果是我的孩子遇到了这样的事,不会向...
·
40年后,我们是不是还存在这个世界,不要...
·
他们又传要弄死我。腐败与反腐败的斗争...
·
办个准生证涉及部门有8个,盖13个章,办理...
·
评价一个城市主要看房价,房价越高城市...
·
策划事件的动机是想借此事自我炒作,想...
·
中国若动荡,只会比苏联更惨。
经济眼
·
奶粉肉毒杆菌事件,我们该反思什么
·
官员职务消费可先治标后治本
·
将“不落腰包的腐败”关进法律笼子
·
规范职务消费须靠公开透明
·
数据昭示经济回暖 A股奏响资金入市进行曲
·
美国难以如期退出量化宽松
·
审计风暴给地方债“套上缰绳”
·
读懂“小草顶起巨石”的市场逻辑
媒体言论
·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
马克思提供批判分析的“跳跃点”
·
燕赵晚报:银行拖延降刷卡费暴露垄断本质
·
北京晚报:应设立全国重大节日公路免费...
·
环球时报:确立做强技能的价值观激励中...
·
环球时报:"10·5"案受审 湄公河见证跨...
观察家
看图说话
学校给小学生发卫生巾
南京千万元狗墓
理论前沿
·
林毅夫:发展比较优势产业
·
探索区域科学发展的有效路径
·
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
以包容持续高效发展推动实现中国梦
·
下半年外围流动性中性偏紧
·
经济最大问题是收入分配改革未起步
·
补库存驱动经济企稳或难持续
·
经济稳定是中国产业额外竞争优势
经济学人
·
马光远:惩罚金饰品价格垄断
·
曹凤岐:须防范利率市场化后的风险
·
傅云威:恒天然合作社模式
·
韩昊英:规划能承受城市化之重任吗?
·
陈道富:当前货币金融运行
·
蒋寒露:保德信看好下半年全球股市
·
吴杭民:退钱难治吃空饷
·
方烨:下半年投资可望温和提速
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经济眼
> 正文
中经搜索
·
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
·
大国之重@共同富裕
·
大国小鲜@新发展理念
·
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人民网
新华网
中国网
中国日报网
国际在线
CNTV
中青网
中国台湾网
中广网
中国西藏网
中新网
中工网
光明网
百度
新浪
搜狐
网易
凤凰
腾讯
和讯
友情链接
国家机关
地方政府网站
地方新闻网站
媒体网站
中央企业
金融机构
热点网站
财经网站
电子商务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