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原创评论 > 正文
中经搜索

谭浩俊:中国服装企业如何在“洗牌”中获得新生?

2011年10月28日 06:53   来源:中国经济网   

    刚刚发布的2011年三季度中经服装产业景气指数报告显示,服装产业总体景气度有所回升,多项指标好于预期。但是,受主、客观原因的双重影响,整个行业仍存在生产偏冷、行业盈利水平下降、亏损企业亏损额剧增等问题。

    由于我国服装市场的集中度较低,中小企业数量过于庞大,企业的效益正在呈下降趋势。据统计,服装制造业的销售利润率已从一季度的5.9%回落至4.5%,低于全部工业销售利润率(5.9%)的水平。同时,服装企业亏损总额也创下12.4亿元,同比增长124.7%。更重要的是,由于产销衔接等方面的问题,企业的产成品资金占用也在不断上升——到三季度末,产成品资金占用已达到了675亿元,同比增长28.7%,预计全年服装库存量将达到170亿件,超过生产总量的20%。

    相反,具备一定规模和自主品牌的服装企业,不仅生产、销售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效益也没有受到影响,部分企业效益还在快速上升。服装行业正呈现出“强者愈强、弱者更弱”的格局,——洗牌已成为服装行业不可逆转的趋势,过去一直依赖劳动力优势生存的中小服装企业,将面临被淘汰和兼并的局面。

    事实上,这种现象早在若干年前就已经出现。当时,多数企业都是从事低档服装的生产和加工,没有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也没有进行集约化生产,利润空间十分有限,稍有不慎,就会出现亏损;同时,由于服装企业过快增长,劳动力需求也十分紧张,“用工荒”已在很多地区出现。而随着“用工荒”的不断扩大,劳动力成本也在持续上升,多数中小企业已经无力承受。只不过,由于很多中小企业生产的服装主要是为了满足出口的需要,还能勉强维持生存。

    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服装产品出口严重受阻,积压日益加剧,加之在紧缩政策下,多数企业又无法从正常渠道获得融资,夹击之下被迫关闭歇业并不少见。可以这样说,服装业已经是目前关闭和歇业最多的行业之一。

    “漏室偏逢连夜雨”,中国服装业本就危机重重,就在这时外部压力却又骤然增大。长久以来,服装是我国与韩国竞争最激烈的一个行业,此前中国凭借着劳动力“优势”能略微保持领先,但随着韩国与欧盟和美国之前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我国服装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

    据韩国贸易投资振兴公社对182家美国采购商的调查显示,69%的美国采购商将在美韩协议生效后扩大从韩国的进口,原本与我国有贸易关系的美国采购商,也有36%其采购方向将由中国转向韩国,无疑将对我国服装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改变服装业目前的现状,使服装业能够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至少有三个方向的努力可做:

    首先,要将创立民族自主知名品牌作为中国服装业发展的最高目标。中国服装业所以竞争力不强,盈利水平不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品牌意识不强,有品牌竞争力的企业不多。反观欧美发达国家服装企业所以盈利能力很高、竞争力很强,甚至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很少,最为核心的优势就是具有自己的品牌。如何把品牌放在最突出的位置,甚至作为最高目标,是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其次,要加快资源整合和技术研究。过于分散、过于满足简单加工和制造,不仅是中国服装业的通病,也是中国制造业的通病。这样的结果,不仅难以形成市场竞争力,也使生产资源过于分散,利用效率过低。因此,如何通过资源整合,改变目前服装企业过于分散的现象,使服装企业的集中度更高、集约化水平更强,从简单的加工生产转向研发和技术创新,是中国服装企业必须迈出的重要一步。

    第三,应加快与美欧商谈签订自由贸易协定。要针对韩国与美、欧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现状,有关方面要加快与美国与欧盟自由贸易协定的商谈和签订工作,以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同时,要通过加快与日本、韩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避免我国因为这方面工作的滞后,影响我国企业产品的出口。

    总之,服装企业必须适应新形势的变化,作出战略调整。而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要有品牌意识,用品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用品牌提高中国服装企业的竞争力。(谭浩俊)

 

   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正式开放网友投稿,原创经济时评可发至cepl#mai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频道征稿启事


    

(责任编辑:王国信)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让民间资本心甘情愿专注实业    2011年10月31日
  • ·百姓如何面对经济消费的新时代    2011年10月31日
  • ·全球性债务重组开始    2011年10月31日
  • ·就欧债危机达成共识利好全球    2011年10月31日
  •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