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春运”难,还须另找思路

2011年01月27日 06:36   来源:中国经济网   大河马

  每年总有这么几个月,我们一定要说说春运的事,因为不说不行,春运几乎牵扯着每个人的神经。君不见,年终岁尾,春运话题总会出现在媒体报刊的头条。然而,年年说,年年提,“春运”难问题还是解决不了。

  各方人士开的“药方”也不少,比如车票实名制、增加运力、严打票贩子等等,然而,这一两年,许多地方也开始施行车票实名制,并一如既往地增加运力,严打票贩子,然而问题似乎依然没有得到解决,老百姓买票还是“一票难求”。

  针对“一票难求”现象,网友戏称“九死一生”:买票咨询被骂死,排队买票难累死,上车回家被挤死……虽然每天春运,铁道部也是“如临大敌”,做出了很多改进和努力,铁路职工们也是辛苦加班加点工作,但最终仍然招来“骂名”,群众很不满意。

 

  针对群众对春运强烈不满的现状,铁道部也是屡次表态关键原因在于铁路建设滞后,等到大规模扩大铁路建设后,“春运”难、“一票难求”问题将得到解决。然而,铁路在不断地扩建,情况看起来还是没有得到很大改观。

 

  诚然,“中国人均铁路还不足一根香烟”,这是一个事实,然而,通过大规模扩大铁路建设,“春运”难、“一票难求”的问题就真的能解决呢?笔者以为这种观点其实并没有真正把准“春运”难病症的所在!解决“春运”难还须另找思路。

  回顾我们几十年的“春运”历史,我们不妨能琢磨出“春运”难的根本原因所在。其实,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基本没有“春运”这种说法,1981年,“春运”两字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的标题上。1989年,伴随着民工潮,媒体开始大量使用“春运”字眼。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春运”主要表现在短途探亲上,旅客比较多;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春运”开始表现为列车内十分拥挤,气味难闻;到了二十一世纪,“春运”才开始表现为“一票难求”。

  伴随着不同年代“春运”的不同表现,我们发现这几十年来,正好是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口流动日益频繁、民工潮日益扩大的几十年。所以“春运”难的根本原因是人口的巨大流动和迁徙所致,铁路建设虽然是一个原因,但并非主要原因。

  中国一年一度如同潮汐一样的候鸟式大迁徙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罕见,所以,要想彻底解决“春运”难问题,首先要从人口流动和迁徙这个根本原因着手,必须要认识到春运难背后有着极其复杂的经济社会原因,而不是简单的一个铁路建设落后的问题。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这导致农民大量涌进城里并担当了工人的角色,人们称为农民工,然而当这些农民工进入城市称为工人后,他们并没有被这个城市接纳,他们的家还在遥远的农村,这导致他们每年春节期间必然要按照中国传统习惯返家过年。

  另一个原因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发达地区大多都在东部沿海地区,每年大量西部和欠发达地区的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涌往遥远的发达地区和城市打工。因为只有这里,才有良好的打工机会和工资待遇。在每年过年的时候,他们必须要按照中国传统习惯返回遥远的家乡过年。

  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不被所在的城市接纳,东部和西部等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两个主要经济社会原因最终导致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春运”潮,也困扰了中国人几十年。

  所以,要想根本解决“春运”难问题,必须开始在“十二五”期间着手解决农民工和大学生等流动人口的城市待遇问题,通过户籍制度改革让他们享受到城市发展的成果,让他们安家在城市,从而避免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另外,我们必须要在“十二五”期间大力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大力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只有等西部地区发展起来了,区域经济实现了协调发展,人们可以实现就近就业,人口迁徙将从根本上得到缓解。

  只有通过从经济社会的大视野来看“春运”,并找出病症的根本所在,下大力气进行改革,才能让“春运”难不再困扰十几亿中国人。(大河马)

(责任编辑:张秀华)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