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众近十年价值观的变化 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理论前沿 >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专栏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国公众近十年价值观的变化

——“后现代化理论”的验证研究
2011年07月20日 06:00   来源: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郭莲


    表2-3表明,在“生存价值观”各变量中,除了“是否愿意以同性恋为邻”没有达到显著度要求外,其他各项都具有高度的显著性,这说明中国公众在绝大多数“生存价值观”上都发生了变化。其中,现代的人们对“妇女需要有孩子才算完整”、“教育孩子努力工作”和“更加尊重权威”持有更加否定的态度,对“孩子需要在父母都在的家庭里才能幸福成长”则持有更加肯定的态度。在“拒绝外群体”的3个选项中,“是否愿意以同性恋为邻”没有达到显著度要求,而在“是否愿意以移民为邻”和“是否愿意与艾滋病人为邻”2个选项上,现代的人们表示出越来越不介意的态度。

 

 

    表2-4表明,在“幸福价值观”各变量中,所有选项都具有高度显著性,这说明近10年中国公众在“幸福价值观”上发生了十分明显的变化。其中,现代公众对“近来对生活的整体满意度”、“休闲是否重要”、“朋友是否重要”、“是否可以自由选择和掌握自己生活”和“大多数人都是可信任的”持更加肯定的态度;而对“教育孩子宽容和尊重他人”、“教育孩子想象力”、“近期健康状况”和“同性恋是否合理”的负面选择也持赞成的态度。

    三、结果与讨论

    根据标准比较法计算出中国公众1995年和2005年在“传统价值观”、“世俗—理性价值观”、“生存价值观”和“幸福价值观”中各变量的综合平均值,得到表3-1。


 



    表3-1中的数据反映出中国公众的价值观在近10年的时间中已经发生了“现代化”维度上从“传统价值观”向“世俗—理性价值观”、“后现代化”维度上从“生存价值观”向“幸福价值观”的转变。也就是说,现代中国公众的价值观与10年前的公众相比较,已经发生了由“现代价值观”向“后现代价值观”的转变趋势,他们更加强调生活质量、主观康乐和自我表达,这与许多发达国家在几十年前所发生的价值观变化趋势一样。具体而言,他们更加愿意参与政治、不盲目崇拜权威、对自身命运有更多的掌控、包容度增大、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也越来越高,特别是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有了极大的提高,这些都是随着中国近10年社会的发展变化所出现的十分可喜的现象。这一研究结果也与Inglehart“后现代化理论”中提出的价值观的预期发展变化相吻合,这验证了“后现代化理论”在比较当代中国公众价值观变化时具有可靠性。

    归纳来看,表2-1和表2-2反映出在1995年至2005年间中国公众的大多数价值观都是朝着与“传统价值观”相反而趋向“世俗—理性价值观”的方向发展的。其中最令人可喜的发现是,中国公众参政意识较之10年前有了极大的提高,人们对政治越来越感兴趣。这一维度中唯一负向增长的价值观是公众更加愿意教育孩子顺从的品格,这是一个令人诧异的现象,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们自主意识的提高,理应在教育孩子方面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权,而不是要求孩子更加顺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现在中国教育资源相对比较匮乏,孩子从小到大都要在竞争的环境下生活,所以父母总是希望孩子能顺从听话,好好学习,考入好的学校,为未来奠定更好的基础。

    表2-3说明中国公众的绝大多数价值观正在向着与“生存价值观”相反的方向变化。例如,中国公众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宽容度,特别是对艾滋病的宽容度,这一点应归功于国家一直以来对艾滋病知识的宣传和普及。该组选项中值得引起关注的问题是,现代的人们对“孩子需要父母才能健康成长”的观点持更加肯定的态度,这也许是因为随着中国近些年来离婚率的持续上升,许多离婚家庭的孩子面临着许多问题,这一现象使得人们更加赞成这一观点。

    表2-4表明中国公众的大多数价值观是朝着“幸福价值观”的方向变化的。其中最令人惊喜的变化是,现代公众对生活的满意度有了极大的提高,这表明中国近些年社会的发展变化使得最终的受益者——广大公众在精神和现实生活中都感到身心愉悦,对生活的满意度也随之提高。而与之相符的是人们在“可以自由选择和掌握自己生活”的选项上也给予了更多的肯定,这表明中国现代社会正在向更加自由民主的方向发展,这给人们提供了更多选择和发展的机会,大多数人对自己的生活和未来充满了信心,因此也就更能掌控自己未来的生活。另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是,现代的人们更加认为大多数人是可信任的,人际之间信任度的提高充分说明了中国目前的生存环境是值得肯定的。但该组选项中令人担忧的问题是人们普遍认为健康状况不如从前,这也许是发展中国家的人们普遍面临的问题,因为要在发展迅速和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人们必须加倍努力学习和工作,因此往往会忽略健康问题。

    综上所述,从中国公众近10年价值观变化中,我们欣喜地发现现代的中国人正在向着更加注重强调生活质量、主观康乐和自我表达的“后现代价值观”的方向发展,但我们也还需要对价值观变化中的一些负面变化加以注意,从而引导和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人们更加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Hofstede, G. Culture's 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M]. Beverly Hills, CA: Sage, 1980.

[2]Inglehart, R. Modernization and Postmodernization: Cultur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the 43 Societies[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7.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37.

[4]陶文昭.后物质主义及其在中国的发轫[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6).

 
郭莲,女,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

(责任编辑:王雅洁)

分享到:
共(2)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末 页
延伸阅读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