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联合国首届人居大会提出“以持续发展的方式提供住房、基础设施和服务”; 1996年,联合国第二次人居大会提出“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和“城市化进程中人类居住区可持续发展”两个主题,倡导人人享有适当住房,确保人类居住区更安全、更健康、更舒适、更公平、更持久,也更具效率的全球性目标。目前,人们关注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广度都在不断发展,城市环境、资源、生态、安全等内容逐步进入研究领域。“宜居城市”的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宜居城市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宜居城市是指人文、自然环境协调,经济、社会、文化、设施等各方面均达到较高水平,适宜人类工作、居住和生活的城市。狭义的宜居城市则突出关注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居住功能,是指气候、生态、人工环境等方面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
国外学者更倾向于狭义的概念,因而所评选出的宜居城市往往并非纽约、伦敦这样人口稠密的国际大都市;相反,多是那些在自然生态方面具备突出优势,同时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也达到一定水平,可以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的城市。以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信息部评选宜居城市的指标为例,包括稳定(安全)、健康、文化和环境、教育、基础设施五个方面。与我们国内更为注重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经常评价北京、上海为“宜居城市”相比,国际上的宜居城市更为强调安全、健康和舒适。
安全是指城市具备良好的政治环境、社会治安状况和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全球最宜居的温哥华、维也纳等都是社会治安好、自然灾害少的城市。瑞士免遭两次世界大战的破坏,政局稳定,社会治安良好、暴力犯罪率低,因此这样一个小国,竟有苏黎世、日内瓦两个城市位于世界宜居城市排行榜前列。
健康是指城市可以提供优质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比如,在环保与节能领域成绩突出的哥本哈根被公认为世界宜居城市。哥本哈根十分注重节能减排,长期以来保持着利用自行车的传统,城市规划中自行车始终被排在重要的交通工具之列,设有专门的自行车道路网。又如,维也纳的自来水引自山间的泉水,十分干净,良好的自然环境保证了居民享有高品质的健康生活。此外,这些国际宜居城市也都具有出色的医疗保障体系,市民享有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实行全民免费医疗或全民医疗保险制度,这两个国家的一些城市也常常被排在最宜居的城市行列。
舒适包括宜人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良好的文化氛围。国外宜居城市一般都有大片的绿地、开阔的空间、优美的山水、精美的建筑以及亲切宜人的文化氛围。苏黎世常住人口不足40万人,却有博物馆近50座。维也纳更是享誉世界的文化名城,拥有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和风格各异的建筑等文化品牌,被誉为“音乐之都”、“建筑之都”、“文化之都”。位于美国东北部大都市带的匹斯堡市文化氛围浓郁,被芭蕾和交响乐演出、多样的餐馆和十几所大学校园点缀着,这些是美国其他地区的很多城市不具备的,也是匹斯堡屡屡被评为美国最宜居城市的重要原因。丰富且保存完好的文物遗产,频繁且广泛高质的文教活动,浓郁且厚重深刻的文化氛围,发挥着城市环境育人造人的职能,提高市民的整体素质,实现城与人的和谐一致,共同发展。
在国外,宜居城市的建设规划早已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有着一整套的设计理念。意大利学者萨尔扎诺写过一篇短文,题为《7个目标走向宜居城市》。文章指出:宜居城市尊重历史的印记(居住者的根),并尊重还未出世的人(居住者的后代)。他提出的目标是:宜居城市向全世界开放,没有种族隔离区;宜居城市的特点是多种功能交织,并能培育出丰富的人际交往;宜居城市的规划者能驾驭城市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以避免引发拥塞和焦虑;宜居城市能与它的历史遗迹和大自然保持良好的关系;宜居城市是公众的家;宜居城市的公共空间是社交生活的中心和整个社会的聚集地等。在美国,城镇发展规划之初便有四个基本原则作为支撑:一是尽可能满足人的生活需要;二是充分尊重和发扬当地的生活传统;三是最大限度地绿化和美化环境;四是塑造城镇不同的特点和个性等。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