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往往孕育着新一轮技术革命和新兴产业萌发的契机。19世纪中叶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前后,进化论、能量守恒定律和细胞学等科学发现引发了以电气化和现代医药为代表的第二次技术革命;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前后问世的科学发现,成为以电子、航空航天和核能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基础。20世纪四五十年代计算机、合成材料等新技术的出现,使美国迅速走向了经济繁荣;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信息技术革命,帮助美国从1987年的经济危机中复苏过来,实现了持续8年的经济增长,也带动了世界经济新一轮繁荣。德国经济学家格哈特·门施在《技术的僵局》一书中,利用现代统计方法对112项重要技术创新分析后发现,重大基础性创新的高峰均伴随经济萧条,技术创新的周期与经济繁荣周期成“逆相关”,因此,经济萧条是激励创新高潮的重要推动力,技术创新又为经济发展的新高潮奠定基础。
根据历史经验,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成为重要契机,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为特征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可望提速。2008年以来,世界各国在克艰渡难的同时,不约而同推出科技创新计划,抢占战略制高点,不只为摆脱危机,更为实现更高水平的增长和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美国把新能源作为带动美国经济复苏的“发动机”,计划在未来10年投入1500亿美元资助风能、太阳能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研究;俄罗斯大力发展纳米技术及核能技术,努力保持在航天领域的强国地位,力争在金融危机下为俄经济注入新的活力;日本提出要建成世界第一的环保节能国家,并在太阳能发电、蓄电池、燃料电池、绿色家电等低碳技术相关产业市场上确保所占份额第一;英国在危机期间制定了《建设英国未来——新产业、新工作》计划,提出在主导21世纪的产业革命中,英国需要确保科技水平在世界名列前茅;印度自金融危机发生以来经济发展势头依然良好,明确提出科技立国的方针。
利用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复苏,恢复平衡并实现更高水平的增长,有着深厚的理论支持。创新理论的创立者约瑟夫·熊彼特认为,生产技术的革新和生产方法的变革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着至高无上的作用,创新实现的过程就是经济增长的过程。在收益率递减规律的作用下,如果没有新发明和技术革新,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就会削弱,私人和企业就不愿再继续增加投资,相反还会削减投资,使经济呈现逐步衰退趋势。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新一代增长理论,将技术创新如何影响经济增长归结为两个作用:一个是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另一个是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宏观效应。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缘于它能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以及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率和使用效率。同时,通过影响供需结构变化,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从宏观上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这些认识都在世纪之交的世界经济增长中得到很好印证。
当然,科学技术不是经济增长的惟一决定因素,制度和文化因素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毋庸置疑的是,科学技术对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具有决定性影响:经济活动中越来越依赖以技术为基础的产品和服务;经济运行主要依赖于技术对生产力的贡献;高技术贸易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国家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核心技术的竞争等。在发达国家中,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愈来愈大,一般达60%—70%,资本、劳动等因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已愈来愈低;主要工业化国家的高技术产业在工业总量中的比重已达30%—40%,进出口产品比重达40%以上,形成主要依赖科技进步的内涵式增长方式。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