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理论前沿 > 正文
中经搜索

学习马克思的世博看点

2010年07月25日 10:38   来源:光明日报   李君如
    关于上海世博会,人们已经有各种各样的评价,诸如“在发展中国家举办的第一个世博会”、“第一个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等等。我虽然做不出全面的评价,但确实有点想法并有点动感情,感到它是我们党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一个直观、生动而又富有想象力的“注释”。  

    在参观上海世博会时,一进入世博会浦西园区,我就被那个大场面震住了。登上高架通道,极目望去,一个个场馆映入眼帘。走下高架通道,一条条熟悉的街名引起了我的注意:有“局门路”,肯定附近有“制造局路”!果然,我看到了“制造局路”路名。这里不就是当年的江南造船厂厂区吗?  

    我对江南造船厂这家百年老厂的历史有点了解。像“制造局路”、“局门路”的路名,就来自于中国洋务运动时建立的江南制造局。江南制造局是大名鼎鼎的江南造船厂的前身。在江南制造局与江南造船厂之间,还有江南船坞时期和江南造船所时期两个发展阶段。江南制造局和江南船坞可以说是中国第一轮工业化的产物;江南造船所时期则经历了中国第二轮工业化的洗礼;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得名的江南造船厂,恰逢中国第三轮工业化启动。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这片土地是近现代以来中国工业化的历史缩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了新一轮工业化高潮。这一轮工业化,给江南造船厂这家百年老厂注入了新的活力。现在,以这家老厂为核心组建的集团公司,整体搬迁,移师长兴岛,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而这新一轮工业化高潮,不是简单地重复传统的工业化,是在与新科技革命特别是信息化的结合中,逐步走上了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  

    由此我想到,1851年,世博会(当年叫万国博览会)在伦敦面世的时候,正在斗室里艰辛地写着《资本论》的马克思,去水晶宫参观了世博会。他在写给恩格斯的信中说道:“英国人承认美国人在工业展览会得的奖,在一切方面胜过自己。一、橡胶,有新的材料和新的生产工艺。二、武器,有连发手枪。三、机械,有割草机、播种机和缝纫机。四、银版照相第一次大量应用。五、航海中的快艇。末了,美国人为表示自己也能够提供奢侈品,特陈列加利福尼亚金矿的巨大金块一块和纯金的餐具一套。”  

    我们注意到,在这场“英国秀”的世博会里,马克思的看点与众不同:谁将成为下一轮工业化的“领头羊”?  

    他的目光,密切关注着新兴的美国把500多项产品送到了世博会。特别是,麦考密克收割机等农场设备广受好评。美国在这次万国博览会上所显示的实力,让欧洲人大吃一惊。马克思敏锐地意识到,世界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重心正从欧洲,从英国,向大西洋彼岸的美国转移。  

    历史证明,马克思看对了!联想到今天,我们面临着新一轮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新机遇。  

    在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世博会展示的内容和主题就已经开始向工业化与人类、自然、科技更密切结合的方向转移。这意味着,与信息化、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等新理念相联系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继续前进的方向。  

    展望世界的未来,谁能够在当今世界率先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谁就有可能率先拿到进入未来世界大门的钥匙。  

    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一开始,就已经认识到人类、自然、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党的十六大更是明确地提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  

    党的十六大,对于“新型工业化道路”有五点界定:一是“科技含量高”,二是“经济效益好”,三是“资源消耗低”,四是“环境污染少”,五是“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这样的认识,在当今世界是很前卫的。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要能够让生活更美好,而不是更痛苦,与城市化相联系的工业化必须是新型的工业化。  

    我想,我们举办这场历史性的盛会,参观这场在家门口举办的盛会,都应该学习马克思的思维方式,重视、学习和思考当今世界在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一切成果,尤其是将会引领人类文明前进的新成果。  

    李君如(中央党校原副校长,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史研究)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