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频道 > 理论前沿 > 正文
中经搜索

进一步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

2010年07月05日 09:3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宋 扬

  近年来,广大金融机构都将开展中小企业业务作为自己改善业务结构、客户结构和调整战略方针的重点,中小企业贷款满足率不断上升,但融资难问题,仍是制约不少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完善小企业信贷考核体系,发展多层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拓宽融资渠道,切实解决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些年来,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在产品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调整、解决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统计,目前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上缴税收约占全国总额的53%;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建立了70%以上经认定的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完成了我国82%以上的新产品开发。但也要看到,融资难问题,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我们必须采取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完善小企业信贷考核体系,发展多层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切实解决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进一步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要建立健全有利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要完善小企业信贷考核体系,提高小企业贷款呆账核销效率,建立健全信贷人员尽职免责机制。要对商业银行开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实行差异化的监管政策。要鼓励建立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对金融机构发放小企业贷款按增量给予适度补助,对小企业不良贷款损失给予适度风险补偿。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要建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完善中小企业授信业务制度,逐步提高中小企业中长期贷款的规模和比重,提高贷款审批效率。要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体系,积极促进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的发展,适当发展民营中小银行,建立适合中小企业需求的服务体系。

  进一步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广大金融机构要提高服务水平,提高金融创新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的能力。近些年来,银行等金融机构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在更高层面上建立专门机构,对工作流程、风险管理、合规内涵进行改造,在机制上进行常态化持续的建设,努力完善内部独立核算机制、高效审批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和专业化人员培训机制,持续在金融创新上下功夫,探索出了一些适合中小企业的抵押贷款产品,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比如,民生银行针对传统中小企业抵押贷款中,由于中小企业产品结构单一、资本规模小等因素容易导致信贷业务的高风险,使得不少中小企业难以获得适当额度的贷款这个难题,推出了专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制、通过扩大抵押率满足中小企业实际资金需求的“组合贷”信贷产品。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组合贷”产品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它提供了超值抵押的可能,更在于这种超值抵押的实现路径是多种多样的。如科技型中小企业,其金融需求随成长阶段而变化:创业初期往往急需补充研发资金和创业所需的流动资金;走入正轨后往往需要扩大生产或经营的流动资金,而这两个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都普遍缺乏有效的抵质押物或其他担保。此时,就可以采取“组合贷”方式,整合企业与实际控制人所拥有的各项资源,实现超值抵押,满足其融资需求。当前,要进一步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根据中小企业实际,积极推动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创新和体制机制的创新,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完善财产抵押制度和贷款抵押物认定办法,采取动产、应收账款、仓单、股权和知识产权质押等方式,缓解中小企业贷款抵质押不足的矛盾,开办多种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融资业务。要发挥信用信息服务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集机制和评价体系,提高中小企业的融资信用等级。要完善个人和企业征信系统,为企业融资提供方便快速查询服务。

  同时也要认识到,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更需要中小企业自身的管理进步和发展壮大。广大中小企业要适应世界产业发展的大势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增强对市场机会的捕捉能力和把握能力,及早进行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积极开展技术创新,着眼长远,努力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养新的产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努力形成以特色产业或优势企业的产品品牌为龙头,以中小企业专业化合作和协同创新为特色的产业、产品配套链。要积极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科技成果,提高技术水平,降低消耗、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资源利用率。

  有关部门也要为中小企业实现融资便利和发展壮大创造条件。一方面要积极建立健全有利于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制度与激励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增强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为改善金融服务创造良好条件,在保护银行债权、防止逃废银行债务、处置抵贷资产、合法有序进行破产清算等方面营造有利于向中小企业开展信贷投放的环境,加强对社会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鼓励和引导,落实和完善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侯彦方)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观察家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