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途径

2010年03月30日 09:30   来源:光明日报   江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这是我们党总结国内外正反两个方面经验,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提出的重大课题。积极探索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途径,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指导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实践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力量之源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基本原理具体化、通俗化,使广大人民群众便于接受、并用以指导实践的过程。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品格,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其生命力最深刻的根源和动力就只存在于实践之中。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并运用到实践当中去,才能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物质力量。马克思强调:“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在这里,马克思既强调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改造世界的实践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实践,又揭示了理论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关键——掌握群众,即理论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并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所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性的有力证明,更是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结晶。随着理论不断地被用于指导实践,以及理论不断地被实践所检验,理论本身也逐渐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从而达到内化其心灵,外化其行为,也即达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本质上讲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是一个群众性的实践活动过程。当然,我们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化的过程中,既要防止马克思主义被庸俗化,又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把正确的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总结提炼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并上升为指导发展的新的理论成果,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被实践所证明了的正确的科学理论。所以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路径,实践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力量之源。离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就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

    民族化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基础

    民族文化在世代传承中积累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历史延续性,是无法割断的历史链条,是全民族达成共识的依据,也是民族存在的精神依托和支柱。来自国外的思想理论要在中国发挥作用,必须与中国本土的文化传统结合起来。近年来,国内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交锋、互相激荡,对中国民族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多重价值效应。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的文化,必须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并不断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表现出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才能够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马克思主义不断民族化的过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放到中国社会现实中加以检验、运用和发展,而且需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早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就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问题,提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仅是不断吸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的过程,同时也是用民族式的语言、形式、风格等具有民族特色的表现方式来传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过程。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善于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加以转换和引伸,用以阐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某些重要原理或观点。只有善于吸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采用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用通俗的文字、群众性的语言、鲜活的材料来加以阐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才容易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所理解、所掌握,进而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

    当代化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要求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民族特点相结合的过程,也是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与时代特征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紧紧把握时代脉博,反映时代特征,体现时代要求。在不同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人民的诉求是不同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只有不断反映人民的诉求,准确地反映当代的特征,完整地回答当今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时代特色、民族特色、民族风格。邓小平指出:“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所谓“现在的情况”,不仅仅指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也包括当今时代的时代特征,即外部环境与宏观背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既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过程,也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在新的历史阶段,我国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期、改革的攻坚期、矛盾的凸显期。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表现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但民主法制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等等。另一方面,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国内社会思想意识多样多元多变的特征更加凸显,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思想意识呈现出多元的格局。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地位的同时,思想理论界也不时出现一些噪音、杂音,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想有所滋长。随着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容易引起利益格局变化和利益关系冲突,使人们原有的利益归属、价值判断等受到冲击。一些人思想压力、精神压力加大,容易产生失衡、失控的心理状态,在思想上陷入困惑、在行动上陷入迷茫。如果不加以正确引领,放任自流,就必然会造成社会思想意识的混乱,进而威胁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在这种时代条件下,我们应该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普及化宣传,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群众、武装群众,使广大人民群众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指导思想整合和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在矛盾中自我扬弃,在共生中尊重差异,坚决抵制各种错误的乃至腐朽的思想,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切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物质力量。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