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新境界

2009年12月09日 06:26   来源:人民日报   河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紧密结合起来,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引领实践创新,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伟大成就的关键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集中体现为第一次飞跃形成的毛泽东思想和第二次飞跃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一个认识的过程,第二次飞跃正在继续推进和深化,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新的逻辑起点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结合的过程中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这是一个从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同时,总结中国实践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一个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进行再认识,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逻辑起点。

    对马克思主义的再认识。长期以来,我们曾经出现过以教条主义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通过深刻反思,我们破除了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精髓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端正了思想路线。以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来对待马克思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前提条件。

    对中国国情的再认识。长期以来,我们对国情的认识曾经存在不全面、不准确等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对国情进行重新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得出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判断,强调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这就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确立了正确的立论根据。

    对时代特征的再认识。长期以来,我们对国际形势的认识囿于战争与革命的矛盾循环之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从二战后国际形势的剧烈变化中看到了维护和平的力量超过了战争的力量,得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结论,强调我们应顺应时代主题,抓住发展机遇,加快发展自己。这就为我们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提供了国际环境的依据。

    新的理论主题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主题是“中国革命”,主要回答和解决什么是中国的民主革命、怎样进行民主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如何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怎样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在创造性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后,又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探索。在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更是集中精力探索中国式工业化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其理论成果集中体现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重要著作中。

    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毛泽东同志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所取得的宝贵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种探索主要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就规定了新时期实践探索和理论探索的主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部内容之中。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需要继续探索解答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这就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而且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科学发展观不仅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而且进一步回答了前两个问题,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和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正是围绕这一系列重大问题,我们党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使马克思主义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新的实践源泉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这场新的伟大革命的本质是创新,通过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时推进的创新型实践,不仅为理论创新提供了直接的、鲜活的思想资料和经验材料,而且对理论创新不断提出现实的需要和课题,成为推动理论创新的强大动力和不竭源泉。

    新时期的实践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有机结合。它不承认任何模式的绝对性,尊重实际情况的差异性,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因而能够为理论创新提供多种多样的思想养料和实践经验。

    新时期的实践强调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它具有极其鲜明的开放性,要求我们准确把握时代特征,正确分析和借鉴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发展中国家的成败得失、发达国家的有益做法,把握机遇,应对挑战。这样的实践有利于拓展人们的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不断吸收人类文明创造的一切有益的新经验、新思想、新成果,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生命力。

    新时期的实践是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互动过程。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指导,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实践主体的素质和能力,提高实践的效果。而实践创新的不断发展,又对理论创新成果进行检验、补充、修正和完善,从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新的科学理论体系

    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回应时代发展要求,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最新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征,既展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勃勃生机,又为我们继续进行理论创新开启了广阔空间。在实践中发展这一理论体系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和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把党带领人民创造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使之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执笔:周振国  王菲)

(责任编辑:年巍)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