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娱乐节目与未成年人成长

2010年05月07日 10:51   来源:光明网   黄会林

  未成年人正处于成长发展的社会化阶段,容易受到社会活动的影响,尤其是在当下传媒影响力空前强大的情境下。影视作为世界性的传播元素,正在迅速地影响未成年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鉴于青少年群体的特殊性与其对于社会的未来使命,提高影视软实力的关注点也要对准未成年人。

  未成年人对国内电视节目整体印象评价良好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未成年人对电视媒介的整体印象,北京师范大学课题组在问卷中设置了“信息量”、“丰富性”、“情感度”、“创新性”、“娱乐性”、“年轻化”、“个性化”等七个指标,让受访者进行五分制评价。

  数据表明,各选项的总人数平均值均高于3.5分(5分制),基本达到良好水平。尽管各选项分值相近,但略有差异,未成年人群体对电视节目信息量、丰富度、情感性的评价相对较高,三者得分均超过75分(换算为百分制)。

  调查结果显示,该三项指标评价相对较高,与近年媒介事件频繁出现的社会大环境相关。一是数量众多的电视工作者活跃在事件最前沿,及时、快速地传播公众关心的信息,彰显新闻价值和职业道德;二是新闻报道凸显出的个体感受与人文视角,客观报道中保有的鲜活感情,令人感动。这些都在无形中成为电视媒体的印象评价的“加分”值。

  未成年人对选秀节目兴趣锐减

  纵观异彩纷呈的电视娱乐节目,其目标受众呈现出“泛大众化”倾向,其收视理想均为“老少皆宜”。但毕竟青少年收视兴趣与成人收视兴趣存在着差异。未成年人群体在选择娱乐节目时会侧重于什么类型呢?针对于近年来选秀节目火爆的现象,调研组最初的预设是认为大多数未成年人将“选秀类”作为娱乐节目收视首选,但调研结果却恰恰相反。

  可以看到,游戏类、益智类、竞技类电视娱乐节目明显受到未成年人的偏爱,而一度位居收视率高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选秀类”节目,却喜爱度偏低,这一数据与《超级女声》位居被访者最不喜爱的电视节目首位的事实形成呼应。

  尽管未成年人对选秀类娱乐节目喜爱度偏低,却有近五分之三的未成年人对选秀节目积极关注,这说明选秀作为节目类型在未成年人中还是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只是由于选秀节目太多太滥等客观原因,使得其喜爱度降低。这再一次表明,未成年人群体对电视节目的喜爱度与关注度(或曰参与度)之间存在不适配情况。

  应该说,选秀节目与其他娱乐节目最大的不同在于其广泛的参与及多元化的互动渠道,如果观众参与意愿下降,选秀节目也就没有了生命力。在选秀节目逐渐进入冷静期的当下,未成年人对选秀节目的参与意愿如何呢?

  数据显示,持“无所谓”态度的人所占比例最大,超过三分之一。此外,不同年龄段未成年人的参与程度也体现出一定差异,其中选择“希望去,但会考虑家长和老师的建议”的比例,随着教育程度呈递减趋势;而选择“坚决不去”的比例呈递增趋势。这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未成年人自我认知增强,更加明晰自己的兴趣点,在对特定节目的参与意愿上也不会盲目跟风随大流,而倾向于更有自己的主见和判断。

  应该承认,选秀节目作为一种节目形态,有其自身的发展周期,必然经历发展期与衰落期。要实现该类节目的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要不断创新节目元素,积极改进游戏规则,将一些娱乐资源释放到新的空间,比如向竞技拓展、英语交流、社会角色体验等方向发展。

  娱乐节目主持人遭遇未成年人的冷静审视

  随着电视娱乐节目的兴起,电视娱乐节目主持人穿着与话语风格也盛行“舶来风”,不是在服饰上追求出新出奇,就是故意模仿港台腔。这些奇装异服与怪腔怪调能够获得小观众的肯定吗?

  数据显示,对娱乐节目主持人穿着奇装异服持有肯定态度的未成年人仅占18.2%,持消极及否定态度的共占81.8%;对主持人港台腔持有肯定态度的未成年人仅占10.5%,持消极及否定态度的高达89.5%。这充分证明多数未成年人对娱乐节目主持人的奇装异服、港台腔并不感兴趣。

  从不同年级对比值上看,随着教育程度的增高,对主持人“奇装异服”与“港台腔”不喜欢及反感的比例逐渐递增,认同的比例依次递减。这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未成年人对“新奇”事物的认识更加全面和理性,节目主持人通过刻意模仿而体现的“伪时尚”,只会遭到未成年人的否定和排斥。

  提升电视娱乐对未成年人的正面影响至关重要

  正如著名传播学者施拉姆所述“儿童之所以看电视,是因为电视对儿童有用”。电视媒体是对未成年人影响力最大的媒体,一方面其承担着满足孩子们获取信息与娱乐的重任,另一方面也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他们的价值观。因此,增强电视在娱乐中树立正面价值观、文化观和历史观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由于受商业利益驱动,当前的许多电视节目,包括电视剧在性、色情、暴力、权术、阴谋等商业元素方面层层加码。同时,也存在一味追求娱乐的效果,以致牺牲了电视的道德底线,甚至出现了消解、混淆最基本的历史观、文化观和道德观的现象。由于电视产业化政策的深化和文化的民主化,审查的标准越来越开明,结果导致许多包含低俗内容的电视节目在不犯政治错误的前提下,统统走向了“老少皆宜”的市场。这样的电视产品不注重正面价值观的建树,只关心对人心中低俗需求的迎合。调查显示,大多数的未成年人对正面的、品德的、个人化的、传统的价值观具有较高的认同,而对于功利的、负面的价值观是低度认同的。这说明随着未成年人接受知识层面和社会阅历的不断扩大,他们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分辨是非的价值判断和能力。但未成年人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其心理和生理具有很强的可变性与可塑性,电视对他们的负面影响绝不能忽视。同时,家庭、学校也必须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道德品质,增强他们对社会行为的道德判断能力。当前的电视创作也应当在不放弃娱乐感染力的同时增强建树正面价值观、文化观和历史观的能力。

  我国在校学生有2亿多,他们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他们能否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兴旺发达和民族的兴衰成败。影视艺术具有极强的文化亲和力,它对未成年人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影视文化的制作和传承应当考虑培养未成年人群体需求,必须与时俱进,让未成年人产生共振,这样的影视作品才会有新的生命活力。

(责任编辑:侯彦方)

我要评论
商务进行时
    观察家